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日本千叶大学研发机器学习驱动的无线充电技术,以提升VR设备供电稳定性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VR/AR 设备以其独特的沉浸式体验,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成为科技领域的热门焦点。然而,供电问题却如同一块绊脚石,限制了这些设备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日本千叶大学的一项创新研究,为 VR/AR 设备的无线供电带来了新的曙光,有望彻底解决其供电难题。

无线电能传输(WPT)利用电磁场来传输电能,对于 VR/AR 设备而言,这无疑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技术。传统 VR/AR 设备依赖有线充电或内置大容量电池供电,这不仅增加了设备的重量,限制了用户的活动自由,还带来了续航焦虑等问题。而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出现,有望帮助解决当前设备的核心痛点,为用户带来更加便捷、舒适的使用体验,同时开启全新的交互可能性。

在无线电能传输领域,线路阻抗无关运行(LI-independent Operation)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无论接收端负载阻抗如何变化,系统都能始终维持稳定的能量传输效率或输出功率。这一特性对于实现高效、可靠的无线供电来说,就像是大厦的基石,尤其是在动态负载场景下,如 VR/AR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负载会随着不同的应用场景和操作而不断变化,线路阻抗无关运行就显得尤为关键。

然而,实现线路阻抗无关运行并非易事。它需要非常精确的电路元件值,并且通常要借助复杂的解析方程进行计算。而这些相关方程往往是基于理想化的假设,无法真实反映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这就给实际应用带来了诸多限制。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提高电能传输效率,日本千叶大学的研究团队大胆创新,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的设计方法来设计 LI-WPT 系统。

研究人员首先使用微分方程来描述 WPT 电路,这些方程能够捕捉系统内电压和电流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且充分考虑到实际组件的特性。然后,通过数值方法一步一步地求解方程,直到系统达到稳态条件。

接下来,评估函数登场。它根据输出电压稳定性、供电效率和总谐波失真等关键目标来评估系统的性能,对系统的表现进行打分。而 genetic 算法则根据评估分数更新系统参数,不断提高系统的表现,并重复这一过程,直到实现所需的线路阻抗无关运行。

团队解释道:“我们为 LI-WPT 系统建立了一种新颖的设计程序,它可以在不控制负载变化的情况下实现恒定的输出电压。我们认为线路阻抗无关是 WPT 系统普及实现的关键技术。另外,这是电力电子研究领域基于机器学习的完全数值设计的第一次成功。”

为了测试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研究团队将其应用于 ef 类 WPT 系统。传统的 ef 类逆变器只能在其额定工作点保持ZVS(零电压开关)。一旦负载发生变化,ZVS就会丢失,效率也会随之下降。

而团队设计的 LI 版本即便在负载变化时都能保持 ZVS 和输出电压稳定。在常规系统中,当负载发生变化时,输出电压的波动幅度可达 18%。相比之下,采用完全数值方法设计的系统将这一变化保持在 5% 以下,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

详细的功率损耗分析显示,由于系统能够保持输出电流稳定,传输线圈在不同负载条件下消耗的功率几乎相同。在额定工作点,LI 类 ef WPT 系统在 6.78 MHz 时的功率输出效率为 86.7%,输出功率超过 23 W,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该系统的卓越性能。

对于 AR/VR 设备来说,WPT 的真正实现有望彻底解放用户。想象一下,用户无需再为头显的重量和续航问题而烦恼,头显可以直接由桌面、墙壁等位置的发射器供电,减轻了头显的重量,还解决了续航焦虑问题。

线路阻抗无关运行则是 WPT 走向实用化的核心能力,它解决了负载动态变化导致的能效崩溃问题。对 VR/AR 设备而言,这将意味着无感续航(设备功耗波动时供电不中断),就像手机在正常使用过程中无需担心电量突然耗尽;轻量化(省去冗余电池和稳压电路),让设备更加便携;以及多设备协同(头显和控制器等一“站”供电),实现更加便捷的设备管理和使用。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NOKmVQ_J4KyT3u4Wk52tci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