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叫我如何不沦陷在这般光影!

新媒体艺术是什么?

微信、微博、网络视频、AR/VR、人工智能……这一切和我们密切相关的科技媒介,如何呈现为一种艺术?

最关键的是,新媒体艺术怎么看?人机互动?能玩吗?

部分展品选介

1

当我们在谈论AR/VR艺术时,

我们在谈论什么?

这几年被捧成热点的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在智能产业大行其道,一向前卫走在潮流尖端的艺术家们,又怎么会忘了它呢!

扫描一只枕头就能跳出一条短信,扫描一只杯子就会生成一封邮件……你没有看错,这就是由尼科尔·鲁杰罗(Nicole Ruggiero)、莫利·索达(Molly Soda)和雷弗莱克(Refrakt)共同创作的增强现实(AR)装置:

待发掘的影像 - Slide to Expose

《待发掘的影像》(Slide To Expose)被布置成一间卧室,观众可通过手机扫描空间里的物件,通过增强现实技术探索隐藏着的另一层数位意识。

发帖、点赞、评论,这些你已习以为常的举动,不管是有意无意,都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电子设备不知不觉成了我们记忆、情绪、反应的载体。我们的一部分意识始终处在被刺激的状态下,同时另一部意识作为旁观者而隐藏起来。这件作品旨在探索数位背景下的亲密关系、私密性、生死概念,以及电子设备是如何影响我们感知这些经验的。

而当艺术家会开始尝试通过AR/VR的处理探索人的情感,并且将人类与机器的某些行为进行对比和呼应,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什么都没发生 Nothing Happens

- Michelle Kranot, Uri Kranot

《什么都没发生》(Nothing Happens)是一部短片(也是一个VR观影体验),由米歇尔·凯罗若(Michelle Kranot)和由里·凯罗若(Uri Kranot)通过邀请个人参与的方式,提出探讨观众这个角色的议题。

这个项目探索了一种新的叙事方法,一种新的置身于画面的方式,是一件真正复杂且沉浸式的艺术品。它运用了手工绘画,2D和3D电脑技术以及动态遮罩。赋予了观看方式一种新的意义,探讨了观看和被观看的关系。

2

假作真时,真亦假?

声音、光影、电子——新媒体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不仅能够建构一个极具现场感和视觉感的现场,也能够将此虚构出来。

可是当这一切都能够成为虚拟的,你又将如何知晓真假?当人工智能幻化成一个有人声、有人形、且有个性的“人”时,你如何分辨它和真人的区别?

弗兰克 Frank -

Cecilie Waagner Falkenstrøm

《弗兰克》(Frank)是一件人工智能艺术品(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弗兰克是当代的“神谕使者”你可以向他咨询你的烦恼、希望和梦想,弗兰克的建议对于任何深受困扰并寻求洞见的人来说都值得一听。

但是,人工智能会给人类的存在带来怎样的风险?它会消灭我们还是辅助我们?它能够产生真正的情感吗?这件作品所要探索的,正是当我们面对人工智能的时候可能面临的存在和伦理上的困境。

人工智能的合理与否尚在讨论,具有“生命体征”的镜子雕塑呢?

达娜厄 Danae - CYLAND MediaArtLab

由CYLAND MediaArtLab (CYLAND媒体艺术实验室)创作的《达娜厄》(Danae)是一件由许多面圆镜子组成的实物雕塑,正是这些镜子会颤抖,仿佛拥有生命。

在这个装置中,镜子的颤抖及其反射光的荡漾,为认知营造出了一种性感的语境。达娜厄与宙斯的神话故事,在艺术家的手里,成为了一种美妙绝伦的图解,非实体的艺术依然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

抽象操场 Abstract Playground AP1

- Will Hurt

而《抽象操场AP1》( Abstract Playground AP1 )是一件屏幕互动艺术品,它鼓励观众“演奏”出一幢潜在的建筑。

该作品是艺术家在受到D-Lab/LEVEL中心的共同委托而驻留英国罗斯利LEVEL中心的五周内,和学习障碍患者共同设计而成的。它是一个展现在屏幕上的装置作品,拥有两个控制界面,照顾到了各种运动技能水平的人群,它也同时是网上运行的一个软件作品。

3

虚实交叠,世界会有什么不一样?

新媒体艺术作品有很强的交互性,观者的参与也成为展览重要的一部分。

虚拟与现实、艺术与科学的边界就此模糊,达到视听、交互的最大化效果,世界的面貌又会如何呈现?

O.T. 923 - Stefan Reiss

大量的细线构成几何图形,将空间分隔成不同部分,⽽这些细线因其透明,又在消解着形状和空间。投影呈现出一部由26色光束构成的充满活力的动画,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翩翩起舞,令人目眩神迷。

《O.T. 923》是艺术家O.T.系列作品的其中之一,是一件场域特定的空间艺术作品。它的核心是一组仅包含直线和色表的数码绘画文件,这些颜色对应于26个字母,由字母的发音转换而成。

黑动 Black Moves - Carla Chan

而当灵感来源于天然物质如水流、岩石、空气和云朵,作品所呈现的就不仅仅是美,更有对生态环境和宇宙节律的反思。

《黑动》(Blacks Move)是卡娜(Carla Chan)创作的一个沉浸式视频装置,由三个部分组成,它通过模拟黑色无形之物的形成和残变,来营造一种空间戏剧和虚拟景观,通过不断变化的视听来融合的创造出一个丰富的感官之旅,一个神秘的未知宇宙。

我们不仅是这个自然和宇宙中的观察者,很多时候,我们扮演的是参与者与破坏者的角色。

探索背后,更重要的过程,也许是反思。

塑料的反思Plastic Reflectic

- Thijs Biersteker

《塑料的反思》(Plastic Reflectic)是泰斯·比斯克(Thijs Biersteker)创作的一个交互式的镜像设备装置,它由601件来自世界各地海洋中的塑料建造而成。

通过运动传感器控制,它能够捕获观众的运动和轮廓——由人类产生的废塑料,转移到大自然的食物链中,慢慢地与我们的肌肉和脂肪组织交织在一起,再慢慢地变成塑料。

我们的行为会如何影响着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

下一步我们会遭遇怎样的困境?

怎么做才能有所突破,生态的保护与科学的发展真的是背道而驰吗?

这一切,更是艺术家抛给我们的问题。

其他参展作品预告

还有什么不一样?

文明的进步需要多元化的思想与个性,各种观念和理论产生矛盾、对立、冲突,新基础理论和新观念才能脱颖而出,作为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矩阵世界下的“高科技”与“人工智能”是类人类文明吗?未来世界中它们否可以取代人类并孕育出新的文明?

本次展览通过丰富而灵活的创作形式,充分展现了世界各地各种风格艺术家的作品。展览涵盖影像、静态图像、交互装置、雕塑、人工智能、AR、VR等不同媒介形式的作品……还设置了由北京文艺复兴公司带来的“VR影片特别放映单元”, 为观众提供深度沉浸式体验。

参展艺术家 (排名不分先后) :

泰斯·比斯克(荷兰)、尼科尔·鲁杰罗/莫利·索达/雷弗莱克(美国)、米歇尔·凯罗若/由里·凯罗若(丹麦)、王连晟(中国台湾)、马蒂亚斯·多菲特(美国)、谢拉·侯赛因(英国)、法比欧·达尔蒂齐奥(意大利)、塞西莉·瓦格纳·法尔肯施(丹麦)、威尔·赫特(英国)、斯蒂芬·瑞斯(德国)、卡娜(中国香港)、媒体艺术实验室/埃琳娜·古巴诺夫/伊万·戈沃尔科夫(俄罗斯)、大卫·格利克斯曼/摩西·杰尼(美国)、SeeekLab(中国)、郑达(中国)、伊莎贝尔·阿韦尔(法国)、麦克斯·哈特勒(中国香港)、达米恩·博罗维克(英国)、法布里齐奥·奥古斯托·波尔特罗涅里(巴西)

展览

流明矩阵——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展期:2017年11月25日 - 2018年1月7日

地点:今日美术馆2号馆2楼

票价:80 RMB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71212B0RNZR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