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储能领域首部强制性国家标准——GB 44240-2024《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
这是我国首部针对电能存储系统用锂蓄电池和电池组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将储能锂电池安全要求从 “推荐性” 提升至 “强制性” 层面,填补了新能源领域关键监管空白,对储能行业的安全发展意义重大。
在储能系统中,安全事故频发成为行业发展的阻碍。众多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安全事故,基本都是因锂电池过充、过热或机械损伤引发热失控,数秒内释放氢气、一氧化碳等有毒可燃气体,进而导致火灾甚至爆炸 。
锂电池火灾隐蔽性强、蔓延迅速,常规探测器往往在火势扩大后才报警,错过最佳救援时机。因此,提升储能安全监测的及时性与准确性迫在眉睫,而传感器技术的应用成为关键突破口。
传感器作为储能安全监测的 “前哨”,能实时感知储能系统内的各项参数变化,为安全预警与防护提供关键数据支持。在锂电池热失控初期,传感器可通过监测多种物理量的变化,提前预判风险,为主动灭火与人员疏散争取宝贵时间。
温度检测:电池热失控时温度会显著上升,在电池包模块内部布置温度传感器,可严密监控温度状况。当温度异常升高,超出正常工作范围,就可能是热失控的早期信号。通过设定合理的温度阈值,一旦温度达到或超过阈值,系统便能及时发出预警,提醒运维人员采取措施 。
气体检测:锂电池热失控过程中会释放出多种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传感器通过监测这些气体的浓度变化,可及早发现电池包的异常迹象 。
火焰检测:当热失控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会出现明火,火焰传感器通过检测火焰产生的特定波长的光来判断是否有明火出现。相比温度和气体传感器,火焰传感器更侧重于对已经发生的明火进行快速响应,为灭火系统的启动提供直接信号。
多参数融合检测:单一传感器在监测储能安全时存在局限性,而多个传感器组合形成的多数据融合监测系统,可大大提高监测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通过综合分析多种数据,能更精准地判断电池热失控状态,减少误报警,有效降低无法侦测到热失控的风险 。
GB 44240-2024 标准的落地,不仅是对储能行业安全底线的明确划定,更是我国能源转型战略中筑牢安全基石的关键一步。
传感器技术作为储能安全监测的核心,其持续创新与升级,不仅关乎单个储能项目的稳定运行,更深刻影响着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随着液冷超充、固态电池等新技术规模化落地,未来,传感器技术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安全体系向精准感知、智能决策、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