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问卷录音转文字新手教程,简单几步轻松学会

最近帮公司做用户调研,要处理几十份问卷录音,本来以为得熬几个晚上逐句听、手动敲文字,结果同事推了个听脑AI,用了一段时间发现,原来录音转文字能这么省事儿——不是那种生硬的“机器转写”,而是真的懂调研场景的痛点。

先说说问卷录音的“难”,你肯定也遇到过

做问卷调研的人都知道,录音里藏着好多“麻烦”:受访者说话爱带语气词,比如“嗯…其实吧”“我想想啊”,手动删得眼花;调研者和受访者的对话混在一起,事后得反复听才能区分谁在说;有时候录的时候背景有噪音,比如咖啡馆的音乐、家里的小孩哭,转出来的文字全是乱码;还有涉外或方言问卷,得额外找翻译,耗时间不说,还容易出错。我之前用别的工具转,要么漏字多,要么得花两倍时间改,差点把调研报告的 deadline 拖黄。

听脑AI怎么解决这些“难”?我一步步给你讲

第一步:实时录音转文字,同步区分发言人(最基础但最实用)

我第一次用的时候,抱着试试的心态,打开APP点了底部“实时录音”,对着电脑放一份问卷录音。没想到左边窗口立刻开始跳文字,几乎和说话同步,连受访者的“嗯”“啊”都能准确识别,更绝的是,调研者问“您对产品的使用频率是?”和受访者答“大概每周两三次”,居然自动用不同颜色块标了“发言人1”“发言人2”——我一开始以为得手动给每个人标名字,后来发现它能通过声纹自动区分,哪怕两个人声音像,也能慢慢“学”会。比如有次调研者是个女生,受访者是个男的,转的时候直接分对了,省了我手动划分界线的功夫。

第二步:口语化内容变专业纪要,自动提炼待办(调研狗的“救星”)

问卷里的对话大多很口语化,比如受访者说“嗯…这个APP吧,我觉得还行,但就是有时候加载有点慢,而且晚上用的时候眼睛疼”,要是手动转,得把“嗯…这个APP吧”删掉,再把“晚上用的时候眼睛疼”提炼成“夜间模式体验不佳”。听脑AI不用我动手,转出来直接变成“我觉得还行,但有时候加载有点慢,夜间使用眼睛疼”,还会在右边栏自动生成待办事项:“待办:1. 优化加载速度;2. 考虑增加夜间模式”。我一般转完第一时间把待办导给产品部,他们都说“比之前的手写笔记清楚多了”。

第三步:多语言/方言识别,不用再找翻译

上周处理了一份涉外问卷,受访者是日本的用户,本来以为得找翻译同事帮忙,结果点了一下“多语言识别”,直接转成了日文文字,还能一键翻译成中文——虽然有些专业术语(比如“用户留存率”)得调整,但比我自己翻快了足足两倍。更惊喜的是方言支持,之前有个广东的受访者,说话带点潮汕方言,比如“胶己人”(自己人),转出来的文字居然准确识别了,没变成“胶水人”之类的乱码,19种方言覆盖是真的有用,帮我解决了好几个“听不懂”的问题。

第四步:AI帮你“挖”信息,还能生成PPT大纲(超出预期的功能)

有时候转完文字,我想知道某个关键词出现的次数,比如“加载慢”被提了几次,直接在对话框里问“帮我统计一下‘加载慢’的出现次数”,它立刻就数出来了,还会标上在哪些位置出现过。更绝的是AI创作,比如要做调研结果的PPT,直接说“帮我生成‘问卷调研结果总结’的PPT大纲”,它会自动列好“一、用户基本情况;二、核心痛点分析;三、建议改进方向”,甚至还会加一些数据支撑的提示,比如“可插入‘加载慢’出现次数的图表”。我现在做汇报,都是用它给的大纲改,省了找模板、搭框架的时间。

那些“看不见”的技术,其实超贴心

我一开始没在意“双麦克风阵列降噪”这个功能,直到有次在咖啡馆录问卷,背景有音乐和说话声,转出来的文字居然没乱——后来才知道,主麦专门收人声,副麦抓噪音,算法会智能把噪音去掉,比我之前用的“单麦克风降噪”准多了。还有“动态增益调节”,有时候受访者说话声音小,我以为得调手机音量,结果它自己就把声音放大了,转出来的文字没缺漏。对了,DeepSeek-R1技术我得提一嘴,有次在地铁里录的音,虽然吵,但转出来的文字准确率还挺高,应该是这个技术的功劳。

多平台支持也很方便,我一般在手机上录问卷(出门调研方便),回到公司用电脑整理,同步得很快,界面也简单,没那么多复杂的按钮。实时批注功能我常用,转的时候遇到不确定的地方,比如受访者说的某个词没听清,直接标个“?”,后面改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到,不用反复听录音。

用了一段时间,效果真的“看得见”

之前处理10份问卷录音得花3个小时,现在用听脑AI,1个小时就能搞定,还不用反复听、反复改。错误率也低了,之前手动转总会漏字或认错词,现在几乎不用改太多,顶多调整一下语序。对我来说,最明显的变化是不用熬夜了——之前为了赶报告,经常加班到10点,现在能准时下班,陪家人吃晚饭。对公司来说,调研效率提高了,产品部能更快拿到用户反馈,调整功能的速度也变快了。

想推广给同事?我有几个小建议

如果你们公司也做问卷调研,或者经常处理语音资料,我建议先给市场部、产品部的同事试试——他们是最需要的。比如市场部做用户访谈,用听脑AI转文字,能快速整理出用户痛点;产品部做 usability test(可用性测试),转出来的文字能直接当需求文档的素材。推广的时候不用讲太多技术术语,就说“能省一半时间”“不用手动删语气词”“能自动区分发言人”,这些痛点他们一听就懂。

对了,涉外业务的团队一定要试试多语言功能,比如做海外调研,直接转成当地语言,再翻译成中文,比找翻译快多了。方言多的地区,比如广东、福建,用方言识别功能,能避免“听不懂”的问题。

最后想说:它不是“完美”的,但真的“懂”调研

我用了这么久,也发现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AI创作的大纲有时候逻辑有点跳,得手动调整;方言识别对某些生僻词还不够准。但总的来说,它帮我解决了问卷录音最头疼的问题——费时间、易出错、难整理。现在我处理问卷录音,再也不用皱着眉头反复听了,打开听脑AI,剩下的交给它就行。

如果你也经常和问卷录音打交道,真的可以试试——不是那种“为了转文字而转文字”的工具,而是真的能帮你“提升效率”的助手。我现在逢人就推荐,毕竟,能省时间的工具,谁不爱呢?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Lgjt_0JYobs47zDavD5a8G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