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地质学报(英文版)》发布重大研究成果:在广西崇左宁明县,科学家发现了全新属种的侏罗纪蜥脚类恐龙——“秦氏花山龙”,这是中国华南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侏罗纪蜥脚类恐龙。
来源:地质学报(英文版)官方网站
此次“秦氏花山龙”的发现,由广西自然博物馆、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而开端源于一次偶然。
来源:新闻在线
“秦氏花山龙”化石发现者、崇左市宁明县海渊镇教师秦剑
2007还是2008年,海丘水电站附近找了十几块(石头),发现应该是化石,所以当时我也就打包拿回海渊了。直到2017年的时候,聊到这件事,最后我就报告给(宁明县)文管所。
崇左市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许之娜
在江边发现疑似化石的遗址,经博物馆专家鉴定确认为化石。
来源:新闻在线
据介绍,从2017年起,研究团队对化石地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采集到三十几件蜥脚类恐龙骨骼,经过大小与形态特征分析,认定这是一种全球从未发现过的全新蜥脚类恐龙,还给它起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秦氏花山龙”。
广西自然博物馆副馆长莫进尤
这个腓骨有一个特征,就是它的后面有一个凹槽,尺骨近端后凸整体来看有一个钩状的结构,然后再配上横截面新月形的一个结构,之前全球没有发现过的。
来源:新闻在线
国际学术界认为,侏罗纪早期到中期是蜥脚类恐龙演变的关键阶段,但当时的恐龙化石在全世界都很少见。“秦氏花山龙”生活在1.8亿年前的侏罗纪早中期,它不仅展现了当时蜥脚类恐龙的多样性,也为研究蜥脚类恐龙的巨型化提供了非常关键、不可或缺的证据。
来源:新闻在线
广西自然博物馆副馆长莫进尤
蜥脚类恐龙原来个体是很小的,而且是两足行走。那到后期,蜥脚类恐龙就长得很高很大,它是四足行走的。这个应该代表蜥脚类恐龙从早期到晚期演变的一个中间环节。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星
“秦氏花山龙”的发现,对我们理解恐龙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也就是恐龙如何变得巨大,这是很多科学家在从事研究的一个科学问题。
从区域看,“秦氏花山龙”的发现,填补了广西甚至华南地区最早期恐龙研究的空白。此外,“秦氏花山龙”骨骼化石埋藏在十万大山盆地汪门组地层中,地质年代长期存在争议,此次发现提供了关键化石佐证。通过进一步研究分析,勾勒出1.8亿年前华南的生态图景:森林环绕湖泊,各类生物在此繁衍生息。
来源:新闻在线
来源丨广西头条NEWS 地质学报(英文版)官网 新闻在线
编辑丨黄 晓
审核丨蒋西河
监制丨文 波
出品丨玉林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