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菜鸟入门数据挖掘的必备知识

任何模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理论抽象,这种抽样会忽略很多影响因素,正如牛顿发现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错误,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理论体系的缺陷,而霍金又发现爱因斯坦理论的局限性一样,看似每个模型都是不对的。但是这些模型都帮助我们有效的理解了这个世界。

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是紧密相关的,要进行数据挖掘需要掌握一些机器学习所用的方法和模型知识,通过模型的训练可以得到处理数据的最优的模型。

数据挖掘常用的模型如下:

3.1监督学习模型

就是人们常说的分类,通过已有的训练样本(即已知数据以及其对应的输出)去训练得到一个最优模型(这个模型属于某个函数的集合,最优则表示在某个评价准则下是最佳的),再利用这个模型将所有的输入映射为相应的输出,对输出进行简单的判断从而实现分类的目的,也就具有了对未知数据进行分类的能力。

3.1.1决策树:

决策树是用于分类和预测的主要技术之一,决策树学习是以实例为基础的归纳学习算法,它着眼于从一组无次序、无规则的实例中推理出以决策树表示的分类规则。构造决策树的目的是找出属性和类别间的关系,用它来预测将来未知类别的记录的类别。它采用自顶向下的递归方式,在决策树的内部节点进行属性的比较,并根据不同属性值判断从该节点向下的分支,在决策树的叶节点得到结论。主要的决策树算法有ID3、C4.5(C5.0)、CART、PUBLIC、SLIQ和SPRINT算法等。它们在选择测试属性采用的技术、生成的决策树的结构、剪枝的方法以及时刻,能否处理大数据集等方面都有各自的不同之处。

3.1.2贝叶斯方法:

贝叶斯(Bayes)分类算法是一类利用概率统计知识进行分类的算法,如朴素贝叶斯(NaiveBayes)算法。这些算法主要利用Bayes定理来预测一个未知类别的样本属于各个类别的可能性,选择其中可能性最大的一个类别作为该样本的最终类别。由于贝叶斯定理的成立本身需要一个很强的条件独立性假设前提,而此假设在实际情况中经常是不成立的,因而其分类准确性就会下降。为此就出现了许多降低独立性假设的贝叶斯分类算法,如TAN(TreeAugmentedNativeBayes)算法,它是在贝叶斯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增加属性对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

3.1.3神经网络

神经网络是一种应用类似于大脑神经突触联接的结构进行信息处理的数学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大量的节点(称”神经元”)之间相互联接构成网络,即”神经网络”,以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神经网络通常需要进行训练,训练的过程就是网络进行学习的过程。训练改变了网络节点的连接权的值使其具有分类的功能,经过训练的网络就可用于对象的识别。目前,神经网络已有上百种不同的模型,常见的有BP神经网络、径向基RBF网络、Hopfield网络、随机神经网络(Boltzmann机)、竞争神经网络(Hamming网络,自组织映射网络)等。但是当前的神经网络仍普遍存在收敛速度慢、计算量大、训练时间长和不可解释等缺点。

3.1.4支持向量机(SVM)

支持向量机(SVM,SupportVectorMachine)是根据统计学习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的最大特点是根据结构风险最小化准则,以最大化分类间隔构造最优分类超平面来提高学习机的泛化能力,较好地解决了非线性、高维数、局部极小点等问题。对于分类问题,支持向量机算法根据区域中的样本计算该区域的决策曲面,由此确定该区域中未知样本的类别。

3.1.5集成学习分类模型

集成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范式,它试图通过连续调用单个的学习算法,获得不同的基学习器,然后根据规则组合这些学习器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显著的提高学习系统的泛化能力。主要采用(加权)投票的方法组合多个基学习器,常见的算法有装袋(Bagging)、提升/推进(Boosting)、随机森林等。集成学习由于采用了投票平均的方法组合多个分类器,所以有可能减少单个分类器的误差,获得对问题空间模型更加准确的表示,从而提高分类器的分类准确度。

3.1.6其他分类学习模型

此外还有logistics回归模型、隐马尔科夫分类模型(HMM)、基于规则的分类模型等众多的分类模型,对于处理不同的数据、分析不同的问题,各种模型都有自己的特性和优势。

3.2无监督学习模型

在非监督式学习中,数据并不被特别标识,学习模型是为了推断出数据的一些内在结构,应用场景包括关联规则的学习以及聚类等。常见的聚类算法如下所示:

3.2.1K-means聚类

K-means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初始随机给定K个簇中心,按照最邻近原则把待分类样本点分到各个簇。然后按平均法重新计算各个簇的质心,从而确定新的簇心。一直迭代,直到簇心的移动距离小于某个给定的值。

3.2.2基于密度的聚类

根据密度完成对象的聚类。它根据对象周围的密度(如DBSCAN)不断增长聚类。典型的基于密度方法包括:DBSCAN(Densit-basedSpatialClusteringofApplicationwithNoise):该算法通过不断生长足够高密度区域来进行聚类;它能从含有噪声的空间数据库中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此方法将一个聚类定义为一组“密度连接”的点集。OPTICS(OrderingPointsToIdentifytheClusteringStructure):并不明确产生一个聚类,而是为自动交互的聚类分析计算出一个增强聚类顺序。

3.2.3层次聚类方法

层次聚类方法对给定的数据集进行层次的分解,直到某种条件满足为止。层次凝聚的代表是AGNES算法,层次分裂的代表是DIANA算法。具体又可分为凝聚的,分裂的两种方案。

凝聚的层次聚类是一种自底向上的策略,首先将每个对象作为一个簇,然后合并这些原子簇为越来越大的簇,直到所有的对象都在一个簇中,或者某个终结条件被满足,绝大多数层次聚类方法属于这一类,它们只是在簇间相似度的定义上有所不同。

分裂的层次聚类与凝聚的层次聚类相反,采用自顶向下的策略,它首先将所有对象置于同一个簇中,然后逐渐细分为越来越小的簇,直到每个对象自成一簇,或者达到了某个终止条件。

3.2.4谱聚类

谱聚类(SpectralClustering,SC)是一种基于图论的聚类方法——将带权无向图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最优子图,使子图内部尽量相似,而子图间距离尽量距离较远,以达到常见的聚类的目的。其中的最优是指最优目标函数不同,可以是割边最小分割,也可以是分割规模差不多且割边最小的分割。谱聚类能够识别任意形状的样本空间且收敛于全局最优解,其基本思想是利用样本数据的相似矩阵(拉普拉斯矩阵)进行特征分解后得到的特征向量进行聚类。

此外常用的聚类方法还有基于网格的聚类、模糊聚类算法、自组织神经网络SOM、基于统计学的聚类算法(COBWeb、AutoClass)等。

3.3半监督学习

3.3.1半监督学习概述

半监督学习算法要求输入数据部分被标识,部分没有被标识,这种学习模型可以用来进行预测,但是模型首先需要学习数据的内在结构以便合理的组织数据来进行预测。应用场景包括分类和回归,算法包括一些对常用监督式学习算法的延伸,这些算法首先试图对未标识数据进行建模,在此基础上再对标识的数据进行预测。如图论推理算法(GraphInference)或者拉普拉斯支持向量机(LaplacianSVM.)等。

3.3.2Multi-viewalgorithm(多视角算法)

一般多用于可以进行自然特征分裂的数据集中.考虑特殊情况(每个数据点表征两个特征):每一个数据点看成是两个特征的集合,然后利用协同训练(Co-trainingalgorithm)进行处理.协同训练(co-training)算法,此类算法隐含地利用了聚类假设或流形假设,它们使用两个或多个学习器,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学习器挑选若干个置信度高的未标记示例进行相互标记,从而使得模型得以更新。

3.3.3Graph-BasedAlgorithms(基于图的算法)

基于图的算法是基于图正则化框架的半监督学习算法,此类算法直接或间接地利用了流形假设,它们通常先根据训练例及某种相似度度量建立一个图,图中结点对应了(有标记或未标记)示例,边为示例间的相似度,然后,定义所需优化的目标函数并使用决策函数在图上的光滑性作为正则化项来求取最优模型参数。

**3.4文本处理模型

3.4.1分词模型**

分词模型主要在处理文本过程中使用,在此特指中文分词模型。中文分词算法现在一般分为三类:基于字符串匹配,基于理解,基于统计的分词。基于字符串匹配分词:

机械分词算法。将待分的字符串与一个充分大的机器词典中的词条进行匹配。分为正向匹配和逆向匹配;最大长度匹配和最小长度匹配;单纯分词和分词与标注过程相结合的一体化方法。所以常用的有:正向最大匹配,逆向最大匹配,最少切分法。实际应用中,将机械分词作为初分手段,利用语言信息提高切分准确率。优先识别具有明显特征的词,以这些词为断点,将原字符串分为较小字符串再机械匹配,以减少匹配错误率;或将分词与词类标注结合。基于理解分词:

分词同时进行句法语义分析等模拟人对句子的理解,包括分词子系统,句法语义系统,总控部分。总控部分协调下,分词字系统可以获得有关词,句子等的句法和语义信息对分词歧义进行判断。需要大量的语言知识信息。基于统计分词:

相邻的字同时出现的次数越多,越有可能构成一个词语,对语料中的字组频度进行统计,不需要切词字典,但错误率很高。可以考虑:使用基本词典进行关键词分词,使用统计方法识别新词组,两者结合。

3.4.2TF-IDF模型

TF-IDF(termfrequency–inversedocumentfrequency)是一种用于资讯检索与资讯探勘的常用加权技术。TF-IDF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以评估一字词对于一个文件集或一个语料库中的其中一份文件的重要程度。字词的重要性随着它在文件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增加,但同时会随着它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成反比下降。TF-IDF加权的各种形式常被搜寻引擎应用,作为文件与用户查询之间相关程度的度量或评级。除了TF-IDF以外,因特网上的搜寻引擎还会使用基于连结分析的评级方法,以确定文件在搜寻结果中出现的顺序。

TFIDF的主要思想是:如果某个词或短语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TF高,并且在其他文章中很少出现,则认为此词或者短语具有很好的类别区分能力,适合用来分类。TFIDF实际上是:TF*IDF,TF词频(TermFrequency),IDF反文档频率(InverseDocumentFrequency)。TF表示词条在文档d中出现的频率(另一说:TF词频(TermFrequency)指的是某一个给定的词语在该文件中出现的次数)。IDF的主要思想是:如果包含词条t的文档越少,也就是n越小,IDF越大,则说明词条t具有很好的类别区分能力。如果某一类文档C中包含词条t的文档数为m,而其它类包含t的文档总数为k,显然所有包含t的文档数n=m+k,当m大的时候,n也大,按照IDF公式得到的IDF的值会小,就说明该词条t类别区分能力不强。(另一说:IDF反文档频率(InverseDocumentFrequency)是指果包含词条的文档越少,IDF越大,则说明词条具有很好的类别区分能力。)但是实际上,如果一个词条在一个类的文档中频繁出现,则说明该词条能够很好代表这个类的文本的特征,这样的词条应该给它们赋予较高的权重,并选来作为该类文本的特征词以区别与其它类文档。这就是IDF的不足之处.

3.4.3LDA模型

LDA(LatentDirichletAllocation)是一种文档主题生成模型,也称为一个三层贝叶斯概率模型,包含词、主题和文档三层结构。所谓生成模型,就是说,我们认为一篇文章的每个词都是通过“以一定概率选择了某个主题,并从这个主题中以一定概率选择某个词语”这样一个过程得到。文档到主题服从多项式分布,主题到词服从多项式分布。

LDA是一种非监督机器学习技术,可以用来识别大规模文档集(documentcollection)或语料库(corpus)中潜藏的主题信息。它采用了词袋(bagofwords)的方法,这种方法将每一篇文档视为一个词频向量,从而将文本信息转化为了易于建模的数字信息。但是词袋方法没有考虑词与词之间的顺序,这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也为模型的改进提供了契机。每一篇文档代表了一些主题所构成的一个概率分布,而每一个主题又代表了很多单词所构成的一个概率分布。

[来源注明]本文章由洋达科技大数据专家李尧提供,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801A0KCRQ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