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数博会)在贵阳召开,下一代互联网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刘东在“数据基础设施主题交流活动”发表题为《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数据基础设施——以开放数据空间网络推动跨域跨境数据流通》主题演讲。
刘东在数据基础设施主题活动中发表演讲
刘东在演讲中指出,“构建一个能够承载未来数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数据基础设施,不仅关乎数字经济的发展,更关乎人类未来AI时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建设的,不仅是一个“能跑”的系统,更是一个可持续、可协作、可治理的新型数据基础设施,一个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全球数据基础设施,一个未来世界的底座。”
数据流通“四大困境”:不愿共享、不会共享、不敢共享、不能共享
刘东在会上表示,数据正在取代能源,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关键底座。过去,数据常被视为“副产品”,而如今,它已成为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创新的“第一要素”。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企业与机构在数据流通中普遍存在“四大困境”:不愿共享(价值化和利益分配问题)、不会共享(缺乏接入和互操作性能力)、不敢共享(规则与法律顾虑)、不能共享(所属权与安全限制)。刘东直言,如果没有数据基础设施理念和路径,这些障碍将不断加剧,导致“建得越多、孤岛越多”,反而削弱数据的潜在价值,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难题。
建设数据基础设施“三要素”:开放、互联互通、互操作
在演讲中,刘东提出了建设数据基础设施的“三要素”——开放、互联互通、互操作,并系统阐释了其内涵与实践路径。
开放意味着生态包容与规则透明。数据的价值来源于共享,只有在共识的管理规则、数据标准、接口协议和安全机制之上,才能让更多主体进入同一生态,形成网络效应、规模效应,孕育出新的产业机会。
互联互通意味着全球范围的可通达。未来数据基础设施必然像互联网一样,为数据跨域跨境流动提供低成本、高安全的灵活传输能力。只有真正打通网络链路,数据要素才能跨越国界和行业壁垒,形成全球性的流通效应。
互操作则是检验数据基础设施成败的关键。不同主体不仅要“能连上”,更要“能协同”。这不仅需要接口协议、数据格式和语义理解的标准化,更需要安全机制和信任机制的统一。
刘东强调:“如果没有开放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我们现在可能就是在不停地建篱笆,而不是在架桥梁。”
构建开放数据空间网络:筑牢全球协同发展底座
理想的数据基础设施应建立在标准化的管理规则、接口协议和安全机制之上,具备互联互通、互操作、隐私安全、规则策略、价值化及生态体系等关键能力。基于这一思路,刘东提出了“开放数据空间网络”理念,旨在构建一个融合多运营平台、分布式海量终端以及专业化数据应用服务的统一底座,推动全球范围的数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互操作。
刘东指出,开放数据空间网络的建设应从网络、数据、价值三个层面协同推进。网络层面,通过建设大通量、低时延、高安全的逻辑专网,支撑数据流通需求;数据层面,在构建开放标准和互联互通互操作的数据空间体系同时,结合隐私计算与安全沙箱等安全保障技术,保障数据可信流通;价值层面,依托数据基础设施,使之前没有共享的高质量数据共享流通出来,快速聚合形成高质量数据集,形成特色化人工智能模型,实现数据与AI的良性循环,释放更大价值。
同时,一个跨域跨境的全球化数据基础设施还要充分考虑规则机制和数据治理等方面的问题,可结合数据使用控制以及隐私保护等技术能力,将管理机制和规则体系以工程化、自动化的方式实现,形成“规则即代码”的动态合规,使数据在交换与调用过程中自动完成合规审查,并保障数据自主权不受跨域跨境影响。刘东认为,这种方式不再停留在“纸面承诺”,而是通过系统化执行,将合规“写进代码”,让规则“跑在系统里”。这将是全球数据流通治理走向可信与可持续的关键路径。
“在我看来,数据和AI就像一枚硬币的两个面,数据是AI的基础,AI是数据的催化剂。没有数据基础设施的支撑,大量高质量数据无法汇聚流通,AI的能力也将止步于此。”刘东最后强调,数据基础设施的构建不是一个单点系统,而是一张能够长期演进的全球网络。这个网络既要保证数据的有序流动,也要确保管理的高效、安全与可治理。它将像互联网一样将成为人类社会迈向未来的世界级底座,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数字经济的繁荣以及人工智能的突破提供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