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自动监测雨量站监测信息传输流程

在气象观测、水文水利监测及地质灾害预警领域,雨量数据的实时性与精准性直接影响决策科学性。自动监测雨量站通过 “前端采集 - 中端处理传输 - 后端接收应用” 的全链路设计,构建起稳定的监测信息传输体系,其具体流程可细化为以下核心环节。

一、前端:雨量数据采集与信号生成

前端数据采集由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完成,该设备经工程技术人员按行业标准设计,承雨口直径设定为 200mm、外刃口角度控制在 45°,确保雨水高效收集且无溅落损耗。雨水进入承雨口后,先通过过滤网滤除树叶、灰尘等杂质,再流入由工程塑料制成的翻斗部件 —— 该部件被中间隔板分为两个等容积三角斗室,形成机械双稳态结构。当一个斗室接水至预设容积时,重力会促使其翻转,另一个斗室随即切换至工作状态;翻斗侧壁的磁钢随翻转动作从干式舌簧管旁扫描,使舌簧管产生通断信号,每一次翻转对应一个脉冲信号,技术人员通过预设分辨率(0.2mm 或 0.5mm / 脉冲)可将脉冲数转换为实际雨量值。

为保证采集精度,施工人员需用水平尺校准传感器承雨口,通过调整底座三个调高支承螺母使水准泡居中,再用螺栓固定设备,避免因设备倾斜导致翻斗动作异常。安装完成后,技术人员还会人工给水测试,确认脉冲信号与雨量值的对应关系,确保原始数据无偏差。

二、中端:数据处理与多方式传输

(一)RTU 遥测终端机的本地处理

翻斗式雨量传感器生成的脉冲信号会传输至 RTU 遥测终端机,该终端机被设计为低功耗模式(待机电流 < 2mA@12V),适配太阳能供电场景。终端机首先对脉冲信号进行过滤,剔除风力晃动、昆虫干扰产生的无效信号,再将有效脉冲转换为雨量数据,同时采集设备自身状态信息(如电池电压、通信模块工况)。

供电系统为数据处理提供保障:太阳能电池板白天将光能转换为电能,一部分直接供终端机与传感器工作,另一部分为蓄电池充电;蓄电池在夜间或阴天持续供电,避免因断电中断数据采集。此外,终端机自带 flash 存储器及可扩展 TF 卡(最大支持 256GB),处理后的雨量数据会实时存储,即使通信中断也能完整保存,待通信恢复后补传。

(二)多信道数据传输

运维人员根据监测现场环境选择通信方式:城镇区域常用 GPRS、3G、4G 或以太网,偏远地区选用 433MHz 无线通信或卫星通信。终端机按预设模式(实时在线或定时唤醒)启动传输,定时唤醒模式下会在设定时间(如每 10 分钟)发送数据,实时模式则在数据生成后立即传输。

传输前,终端机会按 SL180-2015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标准封装数据包,部分设备支持 “一包多投”,可同步发送至 3 个监控中心提升可靠性。为应对户外风险,技术人员为设备配备防雷接地装置,传感器与终端机间线路采用抗雷击设计,市电供电场景还会加装浪涌保护器,避免雷击或电磁干扰中断传输。

三、后端:数据接收、校验与场景应用

(一)数据接收与异常校验

远程监控中心的接收服务器实时接收数据包,运维人员通过管理软件解封装,提取雨量数据、采集时间、设备编号、报警信息(如雨量超标、柜门开启)等内容。提取后的数据传输至后台处理系统,该系统搭载数据分析师搭建的算法模型,通过与历史同期数据对比、相邻站点数据一致性分析进行校验;若发现异常(如无降雨时持续产生数据),系统会触发声光告警并推送信息至运维人员手机。

运维人员先通过远程软件查看设备状态,判断是否为传感器堵塞、翻斗卡住或线路故障,远程无法排除时则安排技术人员现场检修,确保数据采集恢复正常。

(二)数据存储与多场景应用

数据采用本地与远程双重备份:终端机 TF 卡保存历史数据满足离线需求,监控中心将所有站点数据存入数据库,构建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该平台由 IT 技术人员维护,支持查询、统计与报表生成,为多领域提供支撑:气象研究人员调取数据优化预报模型,水文部门结合雨量预测河流水位发布洪水预警,农业技术人员依据数据指导灌溉,地质灾害防治部门则结合地质数据评估滑坡、泥石流风险。

自动监测雨量站的传输流程通过各环节协同,实现雨量数据从采集到应用的闭环。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该系统还将融入 AI 异常诊断、自适应通信调整等功能,进一步提升监测效率与精准度,为科学决策提供更有力支撑。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Yr1m0yJlaSkQE5WiAJFpS5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