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不要去海里游泳,绝非单纯的安全提醒,而是有海陆风、比热容等物理原理作为科学支撑,结合三亚曾发生的多起意外事件,更能看清背后隐藏的风险。
首先从比热容来看,海水的比热容约为 4.2×10³ J/(kg・℃),远大于陆地沙滩、岩石 0.9×10³ J/(kg・℃) 的比热容,这种差异在昼夜会引发截然不同的环境变化。白天太阳照射时,陆地升温速度远快于海洋,受热膨胀的陆地空气上升,海洋表面的冷空气便会流向陆地形成海风,此时海面风力平稳、水温适宜,是相对安全的游泳时段。
可到了夜晚,情况彻底反转,陆地因比热容小快速降温,气压随之升高,而海水因比热容大,白天吸收的热量会缓慢释放,降温速度慢、气压相对较低,空气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三亚沿海多礁石与海湾,陆风遇到地形阻挡后会产生乱流,原本平静的海面可能突然出现不规则浪涌,还会带动隐蔽的暗流。此前三亚某海湾就有游客夜间游泳,误判陆风带来的风力,被突然增强的浪涌打乱节奏,又遭遇暗流拖拽,虽最终被附近渔船救起,但已出现体力透支、呛水等情况,这正是陆风引发的潜在危险。
同时,夜晚海水温度的变化也暗藏风险。虽然海水比热容大让其降温缓慢,表面看与白天温差不大,但人体在夜间代谢减缓、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此时海水温度哪怕只比白天低 2 - 3℃,也容易让人体血管收缩、肌肉兴奋性降低,进而引发抽筋。
三亚不少海域是浅滩与深海快速衔接的地形,一旦在浅滩附近抽筋,洋流很容易将人带向深海区域。曾有三亚本地居民夜间在熟悉的近岸水域游泳,突发腿部抽筋,仅几分钟就被水流带离岸边十几米,幸好他保持冷静呼救,被岸边散步的人发现后用救生圈救助,才避免意外。而且夜间海边视线极差,即便三亚部分浴场夜间有路灯,光线也仅能覆盖岸边 3 - 5 米范围,再往外便是漆黑一片,既看不到水下的礁石、海草,也无法预判远处浪涌的方向,很容易因碰撞礁石受伤,或被突然到来的浪涌打翻。之前三亚就有游客夜间游泳时,因视线受阻撞上水下暗礁,导致腿部划伤,海水里的盐分又加重了伤口感染,后续治疗花费了不少时间。
潮汐与救援条件也是夜间下海游泳的重要隐患。三亚海域潮汐周期明显,夜间往往是涨潮或落潮的关键时段,涨潮时水流速度会比白天快 1 - 2 倍,极易形成离岸流。这种水流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流速极快,能轻松将人带离岸边,且人越往岸边游,离岸流的拖拽力越强,很多体力较好的游泳者也难以对抗。此前三亚就发生过 3 名游客夜间在非正规浴场区域游泳,遭遇离岸流的事件,其中 1 人因过度挣扎体力耗尽,虽经消防人员全力搜救,但最终还是不幸遇难。更关键的是,夜间多数海滨浴场的救生员会减少值守,甚至停止服务,一旦发生意外,呼救信号难以及时被发现,救援设备也无法快速调度。三亚曾有游客夜间游泳时出现体力不支,在海里漂浮近 20 分钟才被巡逻的海防人员发现,此时他已出现意识模糊的情况,若再晚一点,后果不堪设想。
综合来看,夜间下海游泳面临的风险,是海陆风、比热容等自然规律与视线、救援等现实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风险并非仅凭游泳技能就能规避。无论是三亚的案例,还是科学原理推导,都在提醒我们,游泳应选择白天开放的正规浴场,提前了解当地潮汐规律,避开夜间、恶劣天气等时段,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才能真正享受海洋带来的乐趣,避免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