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MICAPS,从手工作业到智能交互的预报“利器” | 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印记

编者按

1945年至2025年,人民气象事业走过80年光辉历程。

80年来,乘着时代的春风,一代代气象工作者把握时代脉搏,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气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进步。

值此人民气象事业创建80周年之际,中国气象报开设《印记》栏目,报道80年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大事,带您重温80年点滴,凝聚加快推动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一张地图上,用颜色、宽度各异的线条将气压、温度、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一一勾勒,形成可视化图,这就是天气图,是预报员们做天气预报的重要依据。

气象业务发展早期,一支笔、一张纸、一台电报机的“老三样”,陪伴了一代代气象预报员。

上世纪80年代业务人员正在发送气象电报。拍摄:陈辉

但天气图主要凭经验分析做预报,手工检索历史数据、填制预报图往往需要数小时,限制了预报的精准性和时效性。如何提高预报分析效率,是当时气象业务发展的难题。

1978年4月的一张手绘天气图  拍摄:牛彦元

1995年,中国气象局启动新一代天气预报人机交互处理系统——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的开发工作,将地面、高空、卫星及雷达等气象观测数据整合分析,实现手工分析预报向智能交互分析预报方式的转变。

1996年6月,MICAPS系统初级版本在中央气象台投入业务试运行。1997年9月,MICAPS在北京通过验收,并在全国进行业务布点。

天气预报业务转到以数值天气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预报员综合应用各种技术方法和经验的轨道。先是自动绘制比较简单的高空图,再是更加复杂的地面图;从需要人工修订“打补丁”到机器绘制基本满足天气分析预报的需求。在之后的十余年里,MICAPS不断迭代升级,2011年,天气图实现了在电脑上的自动生成。

MICAPS3.1.1版本

随着各项预报业务发展,数值预报模式渐渐发展壮大,天气图不再是预报员得出预报结论的唯一参考。随着现代观测站网日趋稠密,数值预报时空分辨率不断提升,气象数据体量激增,给预报员带来信息处理等新挑战。

在此背景下,2016年6月,MICAPS4.0版本“闪亮登场”,并在全国实现业务化,与其配套的分布式数据存储系统也分批次推广。聚焦“稳定、快速”的需求,MICAPS4.0实现了多个首次突破——集成格点预报等功能,提升数据访问应用能力;采用分布式数据库彻底取代传统文件系统,为预报业务提供实时数据应用支撑,这在当时的国际气象数据处理领域属于前沿技术;采用大数据应用中的流式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秒级计算、毫秒级写入,将预报员需要的全部数据达到“产生即可见”的效果。

MICAPS4.0启动画面。供图:高嵩

MICAPS4.0中的卫星红外云图与细网格风场叠加图。供图:高嵩

MICAPS4.0中的动态卫星云图。供图:高嵩

如今,MICAPS不仅是气象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在气象预报预测和服务中起到关键支撑,还在其他部门及众多高校、科研院所推广应用。

一路耕耘、一路收获。MICAPS在不断磨砺为预报“利器”的道路上,也走向了国际舞台,成为世界气象组织注册的气象科技成果和指定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的重点科技产品,目前已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户。

中央气象台技术人员在津巴布韦帮助当地人员使用MICAPS系统。  来源:中国气象网

作者:闫辰宇

编辑:赵宁 王素琴

发布:卢健

审核:段昊书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yfCynSCR8jtYIj0UBFdL6A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