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第59期:深论“智慧”与“智能”防雷的意义

最近看到远征冠名“全国智慧防雷创新大赛”,第一次将“智慧”定义到了官方用途,这一点是值得推广和肯定的,同时佩服张庭炎张总的认识和眼光!对于“智慧”和“智能”两个词的分析,我从2012年向深圳科威提出智慧防雷至今,在各种学术期刊、论坛上不断地阐述,微信圈中也有幸和关象石老师观点一致,多次讨论的结果还是“智能”两字还是频繁出现在各种级别的宣传与讨论中。这篇文章将深刻地分析一下这两个词的理解和实现。

我们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理念来看,分析事情分为三个阶段:1、我们能够知道什么(定义和概念)2、我们能够做什么(知识能力范围)3、我们希望做什么(愿景和目标)。下文我们按此古典哲学阶段进行深论。

一、概念。

中国文字含义博大精深,两个字可以包含太多意义,所以我们选用文字时一定不能抱有差不多、应该是这意思的想法,或者由不了解汉字的人来第一个起名。

“智慧”辞海:[zhì huì]指能够正确的辨析判断。英汉:[intelligence] 正确的辨析判断。例如,电脑的处理器,能够将输入的信息计算并将结果发往需要的位置。

“智能”辞海:[zhìnéng]指同时具有智慧与执行的能力。英汉:[intelligence and ability]指人的智慧和行动能力。例如,现在的工业机器人,既能通过大数据进行自我学习,又能精确执行每一个甚至人类都无法完成的动作。

从中英文字面解释可以看到“智能”是除了智慧以外,还有具备执行的能力。

二、能力范围

现阶段所谓的“智能”防雷,仅仅是达到了“智慧”初级。我们需要走的路是“智慧初级”到“智慧高级”再到“智能”

“智慧初级”防雷技术应该为:通过一系列传感器,如电流、温度、微动开关、光敏、热敏等等,向中央处理器实时传送状态,工程师将事先设定的阈值,一旦触发阈值,将会对外界发出各种信号,传送方式为有线或无线,信号为声、光、电、数字、GPRS。其实初级阶段本不能称为“智慧”,只是由电物理完成的高级机械传动而已。显然现有的技术只是“智慧”的初级阶段。

“智慧高级”防雷技术应该为:通过一系列传感器,如电流、温度、微动开关、光敏、热敏等等,向中央处理器实时传送状态,中央处理器具备大数据统计与自我学习功能,不断地计算和修改触发阈值,使该阈值适应该地区的局部工况。根据自我学习功能得出各种信号,例如:预警、报警、部件更换、近期雷雨密集加强巡检等信息,传送方式为有线或无线,信号为声、光、电、数字、GPRS。该阶段的重点在于处理器大数据统计与自我学习,而不是千篇一律人为设定阈值,有了这个处理器大脑才能称为“智慧”。

三、愿景和目标

我将“智能”论述放在了哲学范畴的第三阶段,因为是我们现阶段无法做到的,但是坚信一定会做得到。

“智能”防雷技术应该为:在拥有了“智慧高级”的那个处理器大脑后,为防雷系统添加“四肢”,这个四肢是“能”这个字的决定因素,没有“四肢”就没有能力。例如:当处理器将信号计算出后,预警的信号:传递给器材供应商并将备用器材补充就位;报警的信号:传递给损坏部件,由损坏部件的辅助结构(四肢)拆除,并将备用部件标准地、快速地安装入位;主动防御与被动规避:当大数据得出该局地将会有强雷暴时,处理器大脑可以让伸缩接闪器将自己的直接雷保护范围扩大或缩小、或切换几套防雷设施变化自身的防护等级,以应对不同的雷暴天气。以上是畅想,相信未来的“智能”防雷能够比人们想象到的更精彩。

由此可见,我国所谓的“智能”防雷只是处在“智慧初级”阶段,也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古典启蒙理性危机告诉我们,事物在极力彰显其基础和权威的同时,其实是在削弱和颠覆基础和权威。所以,“智能”的错误用词也逐步在其推广的同时,被更多的人反思。如果还在认为现阶段为“智能”防雷的,有可能裹足不前;而提前认识到“智慧”的,必然已将目光聚焦在了未来的“智能”,或者在“智能”阶段已经有所突破。最后,再次感谢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和张总远征能够在公开活动中使用“智慧”一词,希望扭转防雷界的误区。

优测中心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北京市雷闪防雷设施检测服务中心

全国CMA国家级符合性评定质检中心

CNAS国际实验室互认

莱茵Tüv授权实验室

CGC鉴衡认证授权实验室

多脉冲国际认证中心。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811G0ELA4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