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一号”卫星示意图(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我们每天见到的太阳看起来表面平静,如同温和的“暖男”,而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脾气”太阳爆发。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位邻居,我国于2022年派出了顶尖的“太阳观测员”——“夸父一号”卫星。就在今年7月5日,这位辛勤的观测员迎来了在轨运行1000天的纪念日,并带来了一个打破传统认知的新发现。
对此,“夸父一号”HXI载荷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苏杨对蝌蚪君表示,此次的发现可以概括为在太阳的“小脾气”里挑出所有“身材小,力量大”的特殊事件,做了个全面“体检”,在电子加速、耀斑和抛射关联这几项上有了些意外发现,为理解太阳爆发的本质提供了新线索。
太阳的“脾气”: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
在揭开这个新发现的面纱之前,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太阳的两种主要“发脾气”方式: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CME)。
其中,太阳耀斑可以想象成太阳表面的一次次超强“闪光灯”,可在短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就像一次次剧烈的能量爆炸。而日冕物质抛射则更像是一次猛烈的“打喷嚏”,将数十亿吨的太阳物质(磁场裹挟着等离子体)以极高的速度抛向太空,形成巨大的物质“炮弹”。
长久以来,科学家们认为这两者就像是孪生兄弟,常常“如影随形”。特别是当太阳发“大脾气”时(比如最强的X级耀斑),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几乎是百分之百会同时出现。这就好比,闪电越亮,雷声通常也越大。
无论是黑子、太阳耀斑亦或日冕物质抛射,它们能量的根源都是太阳磁场(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意外发现:不按常理出牌的“小脾气”
科学家们根据耀斑的软X射线亮度,将其分为A、B、C、M、X五个级别,威力依次以十倍增强。C级耀斑属于比较温和的“小脾气”。按照常理,这种小规模的爆发,能量和威力都应该相对有限。
然而,“夸父一号”的火眼金睛——硬X射线成像仪,在2022年底到2024年初的数据中,发现了一群“反常”的C级耀斑。
研究团队在硬X射线成像仪(HXI)探测到的1300多个C级耀斑中,筛选出了127个特殊案例。这些耀斑虽然在整体亮度上只是“C级”,但它们内部却能产生能量很高的电子,其加速效率甚至不输给那些“大脾气”的M级或X级耀斑。这就像一个外表文静的人,身体里却蕴含着短跑冠军的爆发力,非常出人意料。其实,在A、B级中也曾发现过这种案例。这次,团队把HXI看到的全找出来,做了个全面“体检”。
更大的谜团:为何“只打雷,不下雨”?
这个结果引出了一个更大的谜团。既然这些C级耀斑里的电子能量如此之高,按照“闪电越亮,雷声越大”的逻辑,它们理应比普通的C级耀斑更容易伴随日冕物质抛射。根据以往的统计研究结果,普通的C级耀斑有伴随日冕物质抛射的占比可达20%,研究预测高能C级耀斑有伴随日冕物质抛射的占比应更高。
但观测结果却令人意外:在127个“高能C级耀斑”事件中,只有5例伴随着日冕物质抛射,占比不到4%!而且这少数几例还是规模较小较特殊的“喷流型”CME。
这完全不符合“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如影随形”的传统模型。这就好比我们看到了极其耀眼的闪电,却几乎听不到雷声,完全不符合常理。
对此,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苏杨对蝌蚪君解释道:“按照当前的理解,当一个磁绳结构(也就是日冕物质抛射的种子,往往是暗条、日珥、热通道、温通道、热环等)因各种原因失去平衡向外抛出时,会产生磁重联过程,这是太阳爆发能量释放的主要形式,一方面产生‘闪光’耀斑,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雷声’CME的抛出。但是,我们研究的高能C级耀斑里,却几乎没有抛出的CME,仅有耀斑。”
2013年,太阳喷发出的物质。(来源:NASA)
这一“反常”现象意味着什么呢?
科学家们推测,这些“高能C级耀斑”的产生机制,可能与目前人们熟知的标准太阳爆发模型完全不同。它们高效的能量释放和电子加速,或许和其非抛射型的磁场结构相关。反过来,这也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常规的爆发型事件提供了一个视角。
对于背后的原因,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苏杨对蝌蚪君表示,很可能和其中比较封闭的磁场特性有关,这也正是他的研究团队下一步的研究目标。苏杨研究员解释说:“这有可能是解开电子加速和耀斑能量释放谜题的一把钥匙。”
这个由“夸父一号”带来的新发现,为科学家理解太阳如何加速粒子、以及耀斑与日冕物质抛射的真实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线索。探索耀斑和CME之间以及它们和磁场之间的本质关联,正是“夸父一号”的主要目标。
“夸父一号”追日:2022年10月9日“夸父一号”发射升空,开启了中国综合性太阳空间观测的时代(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逐日英雄”——夸父一号
“夸父一号”的正式名称是“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它的名字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夸父逐日”,这个故事不仅表达了先民探索自然的无畏精神,也寄托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揭开太阳神秘面纱的不懈求索。从“嫦娥奔月”到“夸父逐日”,这完美诠释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独特情怀与浪漫。
2022年10月9日,这颗由我国科学家自主提出的太阳探测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乘长征二号丁火箭成功升空,运行在距离地球约720公里的轨道上,实现了我国天基太阳综合性探测的跨越式突破。
它的核心使命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一磁两暴”。“一磁”指的是太阳磁场,这是太阳一切活动的“总导演”,“两暴”则指太阳上最剧烈的两种爆发现象——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
“夸父一号”的目标,就是同时观测这三者,搞清楚太阳磁场是如何“导演”出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这两场“宇宙大戏”的,以及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内在联系。这不仅能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更能为航天、通信、导航等活动需要的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
“夸父一号”的三件“神器”(来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为了完成任务目标,我国科学家为“夸父一号”配备了三件“神器”:全日面矢量磁像仪、硬X射线成像仪、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这三台载荷协同作战,使我们首次能在一颗卫星上,实现对太阳磁场、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前因后果”的全程同步观测。
目前,太阳正处于第25活动周的高峰期,“夸父一号”将继续坚守岗位,揭开更多关于太阳的奥秘。此次发表在国际顶尖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上的成果,正是它献给千日纪念的一份厚礼。
2024年10月3日,夸父一号莱曼阿尔法太阳望远镜(LST)载荷记录的X9级大爆发,这是太阳第25活动周迄今最强爆发(“夸父一号”团队供图)
2024年10月3日,太阳出现X9级大爆发,夸父一号硬X射线成像仪(HXI)获得的硬X射线动态能谱图(“夸父一号”团队供图)
谈及“夸父一号”已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期待,苏杨研究员对蝌蚪君表示,“夸父一号”已观测到数以千计的大大小小的爆发活动,在白光耀斑、莱曼阿尔法爆发特性、高能电子属性、太阳X射线各向异性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同卫星相关的工程技术和前沿研究文章总数超过了150篇。苏杨研究员还表示“夸父一号”将持续观测和记录更丰富的资料,并联合我国“羲和号”等国内外的其他设备,有望在太阳爆发活动本质的理解上获得突破。(刘允)
审核:“夸父一号”HXI载荷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 苏杨
本文来源科普新媒体平台“蝌蚪五线谱”,已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