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为啥太阳能在太空中燃烧50亿年?科学家:眼前所见,只是一个假象

科学家告诉我们,太阳是一颗古老的恒星,从它诞生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大约50亿年的时间。为啥太阳能在太空中燃烧50亿年呢?

对于这个问题,科学家给出的答案是,我们眼前所见的太阳就像是一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但这只是一个假象,实际上,太阳并没有燃烧,它发出的光和热其实是来自于一种更强大的能量来源——核聚变。

但问题是,太阳究竟是怎么让自身的核聚变持续了长达50亿年的时间呢?其实这是可以解释的。

太阳核聚变的主要原料是氢,其聚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我们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先是两个质子(即最简单的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氘原子核,然后氘原子核再与另一个质子聚变成氦-3原子核,最后两个氦-3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4原子核,同时释放出两个质子。

这个过程被称为“质子-质子链反应”,其中实现难度最高的是第一阶段,因为质子都是带正电荷的,所以质子之间会存在着排斥力,这就意味着,质子要发生聚变,首要条件就是,它们必须要有足以克服这种排斥力的动能。

这种动能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高温,因为从微观层面来看,温度其实就是大量微观粒子热运动的激烈程度,所以只要温度足够高,质子就可以具备克服它们之间排斥力的动能。

太阳内部的热量来自其自己庞大质量所引发的引力收缩,越往里走,温度也就越高,所以在太阳内部只有一小部分区域在发生核聚变,这个区域也被称为核心反应区,其半径大概只有太阳的5分之1。

但在对太阳的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却发现,太阳核心反应区的温度大约是1500万K,而从理论上来讲,大概需要1亿K的高温,质子才有可能具备克服它们之间排斥力的动能。

也就是说,太阳内部理论上应该是不可能发生核聚变的,但实际情况大家都是知道的,太阳内部确实在发生核聚变,为什么会这样呢?实际上,这个问题其实也让科学界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他们在量子力学研究领域中发现了“量子隧穿”效应。

“量子隧穿”被人们形象地形容为“量子世界中的穿墙术”,简单来讲,它指的是微观粒子即使是在自身能量不足的情况下,也有一定的概率可以突破在经典力学中不可能突破的能量势垒。

实际上,质子之间的排斥力其实就是一种能量势垒,所以按照量子力学的描述,质子也有一定的概率可以在温度不够的情况下突破这种能量势垒,从而使质子之间的聚变成为可能。

由于能量差距越大,“量子隧穿”发生的概率就越低,而太阳核心反应区的温度远远低于理论值,因此在太阳核心反应区,质子之间发生“量子隧穿”的概率就低得可怜,大约每1万亿亿次相遇才可能发生1次(概率约为10的20次方分之1)。

但这还没完,因为两个质子即使通过“量子隧穿”撞在了一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超过99%),它们也会很快地分开,只有极少数的时候,其中的一个质子才会在弱相互作用力的作用下转变成中子,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氘原子核。

(注:氘原子核由一个中子和一个质子构成)

本来“量子隧穿”的概率就已经够低了,再加上这一出,质子之间发生聚变的概率那就更是低得离谱了,具体有多低呢?这样说吧,对于太阳核心反应区中某一个特定的质子来讲,它通常需要数十亿的时间才有可能与其他的质子聚变成氘原子核。

尽管这个概率低得令人吃惊,但架不住太阳的质子多啊,根据科学家的估算,太阳核心反应区中的质子数量可达10的56次方个。

这么巨大的数量,就让太阳核心反应区中随时都会有极少一部分质子聚变成氘原子核,这在保证了“质子-质子链反应”能够持续进行的同时,也让太阳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消耗它的核聚变原料。

讲到这里就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了,即:太阳并没有在太空中燃烧,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核聚变反应堆”,而太阳的核聚变之所以能够持续长达50亿年的时间,其实是因为上述的原理使得它的核聚变原料消耗得极为缓慢。

当然了,太阳的核原料毕竟是有限的,它们终究会被用完的,不过好消息是,根据已知理论模型的推演,太阳目前正当壮年,预计在大约50亿年之后,其核心反应区的核原料才会被消耗殆尽,所以现在的我们不必为此担心。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EGOtjIGVFgVhLbKHjFHy9j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