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三峡大坝为什么不能设计成弧形?

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坝型的选择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偏好,而是自然条件、工程需求与技术可行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三峡大坝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其直线型坝体设计与刘家峡、拉西瓦等弧形拱坝形成鲜明对比。

三峡坝址的地质特性从根本上排除了弧形拱坝的可能性。位于宜昌三斗坪的坝址基岩为前震旦纪闪云斜长花岗岩,这种形成于 8.6 亿年前的侵入岩虽具有 80MPa~100MPa 的湿抗压强度和 30GPa 的变形模量,属于坚硬岩石范畴,但存在三大地质局限:风化壳较厚、局部断层发育、岩体透水性不均。

地质工作者在长达 24 年的勘察中发现,尽管中堡岛地段的新鲜岩体结构致密,但深部存在多条断层破碎带,其中糜棱岩和角砾岩的裂隙细小,普通水泥难以灌入,必须采用特殊灌浆技术进行加固。这种地质条件难以形成弧形拱坝所需的 "天然锚固系统"。

弧形拱坝的核心力学原理是将水压力通过拱结构传递给两岸山体,这要求坝址两岸必须有坚固完整的岩体形成 "天然支座"。对比刘家峡拱坝的选址可见,其坝址两岸为完整的变质岩山体,河谷宽度仅 60 米,能够有效承受拱坝传递的水平推力。而三峡坝址处长江河谷宽达 1100 米,两岸山体距离过远,且左岸存在软弱夹层,右岸分布多条卸荷裂隙,无法提供拱坝所需的约束条件。

1957 年,地质专家刘广润在对比南津关与三斗坪坝址时就明确指出,三斗坪虽然岩体坚实,但宽河谷特征决定了其更适合重力坝而非拱坝。

勘察数据显示,坝址区局部岩体透水性较大,存在深层承压水通道。弧形拱坝对基础防渗要求极高,任何微小的渗漏都可能导致坝基扬压力升高,威胁坝体稳定。而重力坝通过增厚坝体底部形成天然防渗体,配合帷幕灌浆技术,能更可靠地解决渗漏问题。

混凝土重力坝与弧形拱坝的力学传导机制存在本质区别,这种差异在三峡的水文条件下被放大。重力坝主要依靠坝体自身重量抵抗上游水压力,其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主要取决于坝体重量与水压力的比值。当三峡水库蓄至 175 米正常水位时,坝体承受的水平推力高达 1000 万吨级,重力坝通过扩大坝底面积将应力均匀传递到基岩,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弧形拱坝则依赖 "拱的作用" 将水压力转化为轴向压力传递给两岸,这种结构在窄深河谷中效率极高。以黄河刘家峡拱坝为例,其坝高 147 米,河谷宽仅 60 米,坝体混凝土量仅 400 万立方米就实现了稳定运行。但在三峡 1100 米的宽河谷中,弧形拱坝的拱圈跨度将超过 1000 米,此时拱的横向刚度急剧下降,坝体需要承受巨大的弯矩作用,导致坝体厚度不得不大幅增加,最终可能丧失拱坝节省材料的优势,反而不如重力坝经济合理。

重力坝的抗滑稳定计算公式中,安全系数通常取 1.1~1.3,通过坝体重量的绝对优势确保安全;而拱坝的安全则高度依赖两岸岩体的完整性,其稳定系数计算需要考虑岩体剪切强度、拱座变形等复杂变量。三峡工程作为保障长江中下游数千万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战略工程,在安全储备上必须采取最保守的设计原则。1986 年三峡工程重新论证期间,412 位专家中的绝大多数认为,在长江这样的巨型河流上,重力坝的安全可靠性明显高于拱坝。

三峡工程的多功能定位对坝体结构提出了特殊要求,直线型重力坝比弧形拱坝更能满足综合需求。泄洪功能是首要考量,三峡大坝需要应对每秒 9.88 万立方米的特大洪水,这要求泄洪设施必须具备超大泄量和灵活调节能力。大坝中部 483 米长的泄洪坝段布置了 23 个深孔、22 个表孔和 22 个导流底孔,这种线性排列的泄洪系统能形成均匀的水流分布,避免弧形坝体可能产生的水流相互干扰和坝体振动问题。

三峡左岸厂房安装 14 左、右岸厂房安装 12 台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 2250 万千瓦,这些厂房沿坝体下游侧线性布置,与坝体结构有机结合。如果采用弧形坝,厂房布置要么远离坝体导致引水管道加长,要么破坏拱的整体性影响坝体安全。在航运方面,三峡五级船闸和升船机分别位于左岸山体和右岸坝段,直线坝体为这些巨型通航设施提供了稳定的基础条件,而弧形坝的曲线结构会导致通航建筑物与坝体的衔接复杂化。

三峡工程混凝土浇筑量达 1600 万立方米,创世界纪录,重力坝的分层分块浇筑工艺成熟可靠,适合大规模机械化施工。施工单位采用低热水泥、预埋冷却水管等温控措施,成功控制了坝体温度裂缝。而弧形拱坝对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均匀性要求更高,尤其是拱冠部位的应力控制极为复杂。在 1990 年代的施工技术条件下,重力坝的施工风险明显低于拱坝,这对于必须按期完成的三峡工程至关重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EnDSlCwSTMvRevHTQSqpxPg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