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AI&天文 | 望远镜与看星星的人

天文,是人类宇宙拓荒的前哨站。AI,带来科学的想象空间,也为空天产业带来增量。

当人工智能与天文学深度融合,一场由观测范式波及科研思维的变化正悄然发生——从三体算力卫星到具身智能望远镜,被动收集数据的终端设备向着自主决策升级进化;从川西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到南海的深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对于宇宙极端探测,人工智能将复杂混合信号深度拆解分析,保持装置国际领先;从清华MUST宽视场巡天望远镜、北大EAST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上海交大JUST多功能光谱望远镜到西湖畔的光学实验室,智能算法能否参与底层设计,突破物理极限,以低成本小口径实现传统大口径的观测效果?

在科普教育领域,不论是在北京天文馆聆听脉冲星,还是在上海天文馆仰望球幕数字穹顶,新的数字技术让星辰触手可及,也让天文学变得亲民。

天文的技术创新对气象预测、低空经济的反哺惠及,亦是基础研究对应用领域的强大赋能。台风路径的走向判断,季风预测的精准度,电磁频谱对飞行器的通讯影响... ...都得益于广泛的学科跨界融合。

“司天台,仰观俯察天人际。”站在紫金山天文台回望,溯源古浑仪到智能望远镜的跃迁,驱动人类探索的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突破认知边界的好奇心。

致谢《中国国家天文》指导策划,

向所有为中国天文界努力的科学家们致以敬意

编辑 / 怀尘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AsMBwK_40wgs-HznyFr-BY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