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亚坤
在学校,她是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赛场,她是全力以赴的选手;回到家,她是两个孩子心中的“冠军妈妈”。而如今,她又多了一个闪亮的身份——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项目金牌得主。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郑州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教师张晶晶的目光坚毅且温柔。
在智能制造的时代赛道上,本届大赛的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项目如同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一场“顶尖外科手术”。选手要在高压环境下完成机械装调、故障诊断、系统编程等复杂任务,每一项操作都是对选手技术精度与心理素质的双重考验。
“比赛不是短跑冲刺,而是马拉松。”张晶晶表示,虽然整体比赛时间只有8到9个小时,但节奏极其紧张,“尤其在运维与维护环节,我们必须完成机器人、PLC、触摸屏、视觉编程等一系列任务,全部联调成功才算通关。”
为了在毫秒之间把握系统响应的精准节奏,她将比赛分解为多个模块,为每个环节设置时间节点,并预留10%的缓冲时间应对突发状况——这种策略让她的比赛节奏始终清晰可控。
而为了熟悉这种操作流程,备赛期间,张晶晶的生活就像上了发条。赛前两个月,她每天训练超15个小时,笔记写满了3本,只为在关键时刻稳如泰山。
“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力争做到最好。”张晶晶说,“比赛没有重来的机会,每一次操作都必须一次到位。”也正是这份近乎苛刻的自我要求,支撑她挺过无数个与图纸、代码、传感器为伴的深夜。
谈及获奖的感受时,张晶晶动情地说:“这枚金牌不属于我一个人。”备赛期间,她和兼任自己主教练的丈夫将两个孩子托付给父母,把“家”搬到了集训中心。“没有家人的支持,我走不到领奖台上。”
“得知夺冠的那一刻,我就给孩子打了电话,听到电话那头欢呼雀跃的声音,感觉所有的坚持都有了意义。”张晶晶说,接下来,她希望把大赛经验融入教学,带领更多学生走进智能制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