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始于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我们身处何方?答案的核心,便是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交锋。
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远不止是一个科学模型的更新。
它告诉我们:地球并非宇宙的宠儿,只是广袤宇宙中一颗微不足道的星辰。
刘慈欣近日在《人民日报》的撰文,恰好为这一思考提供了极具时代感的注脚。
他从科幻创作的宏观层面指出,成功的科幻文学往往与大时代的进程密不可分,并且其魅力在于能够让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共同面对宇宙的挑战。
这正是一种将视角从“我”提升到“我们”,乃至整个物种和星球的伟大尝试。
无论是地心说还是经典的日心说,都缺少笃定的证据。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太阳系本身也在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宇宙根本没有一个绝对的“中心”……
如果我们向宇宙学习,将人生视角无限放大,是否就可以摆脱“自我为中心”的自恋困顿?
即使是一粒沙,也要朝着永不落山的太阳走去。不陷于世俗揪斗,去到宇宙卷曲的一侧。
戳
戳此加入会员,全年5折购纸书
以下好书6.5折+包邮
点击书封,即可入手
1
▲
点击书封,即可入手好书
基昔·索恩教授不仅是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巨匠,更是位艺术大师。在他逻辑严密的计算和对模拟效果的孜孜追求下,就连掷地有声的硬科学也变得如此柔情、如此绚丽、让人着迷。当科学的严谨遇上真性情,令人惊叹的化学反应自然会生生不息。
——刘慈欣
中国当代最知名的科幻作家
畅销书《三体》作者
2
▲
点击书封,即可入手好书
索恩的文字似实验室溢出的月光,黑洞坍缩在他第下化作词语的向心力,电洞成为被句号截断的未完成句。那些震颤着的引力波从实验室的方程式中,在午夜,悄然结晶成诗行。
物理学家与艺术家莉娅的交织共振,让画布收纳宇宙的谜团,用油彩为时空褶皱制作图谱。虫洞折射的光斑成为颜料管挤出的叹息。钴蓝与钛白交叠形成的漩涡暗合双星合并模型的能量梯度;与深红缠绕和对抗形成的涡,正是黑洞正面相撞缠绕产生的引力波。最精妙处在于留白——那些未被涂抹的画布裂隙,恰似等待方程式填充的括号。
《我们宇宙卷曲的一侧》似一面镜子,通过物理学家的诗文与艺术家的画作,某种真相的雏形正从二位的镜面中渗出。此刻,黑洞仍在吞画布边缘的油彩,引力被正摇动着未干颜料构成海。更多未解之谜,通过吸引进入这面“镜子”中成千上万的好奇和求索者,将在未知的时间旅程中逐一解开。
——晏燕
今日美术馆执行馆长
3
▲
点击书封,即可入手好书
许多深奥的科学知识往往就隐藏在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之中。作为通识课读本,本书不是一条线的长篇大论,而是基于一个个常见的问题,一步步引领大家了解其中的宇宙学知识,尽可能让大家“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Linvo说宇宙
知名科普博主
4
▲
点击书封,即可入手好书
由衷希望读者朋友们能通过这些文字窥见芭芭拉有趣的灵魂,看到一个人、一名女性、少数族裔和科研工作者成长和生活的一面。愿读者朋友们能感受到温暖和鼓舞正如我每次看到芭芭拉的名字时所感受到的那样。
——郑琛
哥伦比亚大学认知科学博士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与认知神经科学博士后
5
▲
点击书封,即可入手好书
2005年,库兹韦尔说,当AI的智能水平超过人类的智能水平时,我们就会迎来奇点,而仅凭人类的智能,我们很难理解到时候会迎来什么。
近两年来,随着相关技术,尤其是AI突飞猛进的变化,库兹韦尔的预言似乎正在变成现实。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变化正在发生,但对于那个临界点,即机器什么时候会超越人类,如何步入奇点,我们还不清楚。
这本《奇点更近》就为我们预测与描绘了人类走向奇点的过程,大变革前夜,我们需要这样一本充满希望与乐观精神的指南,了解关于AI与人类未来最关键的问题。
——陈楸帆
科幻作家
本期策划:Burt
编辑:芦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