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湛庐与融科资讯中心联合举办了“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拆解世界的底层逻辑”主题悦读会。《世界的逻辑》作者、南方科技大学双聘教授马兆远,与创世伙伴创投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共同带来一场关于认知变革与思维升级的深度对话。
▲
马兆远教授引领观众进行了一场跨越2500年的思想之旅。他从古希腊的理性之源切入,指出毕达哥拉斯“用数学描述自然”的范式,以及亚里士多德总结的逻辑基本规则,共同构成了科学理性的基石。“正是这套规则使得知识能够被清晰沟通和沉淀,这也是科学在西方文明爆发的重要原因。”
从欧几里得几何到牛顿力学,古典主义试图用几个简单的“基本假设”加逻辑推演,构建一个确定性的、可精确预言的世界体系。然而,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了即便在数学内部,“真实性与可证性也并不等价”这一深刻洞见。
马兆远强调:“总有一些正确的结论无法被逻辑证明,必须依赖人类的直觉。图灵在证明这一定理时,不仅奠定了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的基础,同时也指明了AI的天然边界——它无法覆盖人类直觉所认知的那部分世界。”
借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思想,马兆远进一步阐述了认知的边界问题。他指出,科学(即可验证的、符合逻辑的命题)有其清晰的边界,而关于伦理、价值、美学和形而上学等更重要的问题,往往是“超验的”或“无效陈述”,无法被科学解答。
“但这正是人类智慧与AI的区别所在,”马兆远说道,“过去100年,从量子力学到贝叶斯统计,科学已从追求确定性转向接纳不确定性。世界的底层逻辑也随之演变:从'用公式预言'转变为'用实践验证'。”
他鼓励大家放弃对绝对确定性的执念,学习罗素在《幸福之路》中的智慧,在高速发展期过后,学会如何活好当下,培养兴趣,实现自身价值,坦然迎接不确定的未来。
在对话环节,周炜先生从投资实践角度分享了宝贵的见解。他坦言自己的认知转变:“从一个坚信'物理学解释一切'的绝对理性者,转变为认为'世界的逻辑是物理学和进化论的结合'。”
周炜强调人的介入带来了不确定性,但也带来了突破和惊喜。他通过对比中美产品迭代思路,指出中国企业的快速试错、根据反馈持续调整,正是贝叶斯思维的完美体现。
“拼多多、泡泡玛特等成功企业,最初的模式与最终形态往往大相径庭,都是在实践中不断'贝叶斯更新'的结果,”周炜举例说明,“贝叶斯方法的本质是'先干起来再说'。不要等待万事俱备,而是在行动中根据结果不断调整目标和预期。”
在给年轻人的建议方面,马兆远强调扎实积累的重要性:“应像'少林寺挑水'一样,先进行扎实的知识和能力积累,培养出可靠的'直觉'。”周炜则建议面对AI等快速变化的领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先掌握工具。“成为最早使用新工具的人,就能在短期内建立优势。”
两位嘉宾都认为,无需将AI视作对手。“AI是现代人机融合的一部分,它负责处理'可计算'部分,而人类则专注于直觉、创造和洞察那些'不可计算'的领域。人类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AI无法触及的这部分智慧。”
融科资讯中心始终相信,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文关怀与科学精神的对话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本场悦读会不仅是对人类认知史的梳理,更是一份献给不确定时代的思维地图——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始于对理性局限的认知,并勇敢地跃入未知,在探索中重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
本期策划:芦丁
编辑:芦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