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2018广汽设计竞赛感悟 I 设计漫谈之暑期实践系列

编者按:

设计漫谈今天推送的是校友吴嘉玥同学参加广汽设计竞赛后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当我们谈论MOBILITY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吴嘉玥

2013级“3+1”本科毕业生

现就读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研究生二年级

2018年参加广汽设计大赛,进入军前6强,是6强中唯一的女生

图片来源:广汽研究院

2018年5月15日,作为国内一线汽车自主品牌,GAC DESIGN发布了他们今夏的设计大赛主题——2027 GAC MOBILITY ICON

“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里,交通工具将发生革命性颠覆,成为智能终端之一”,关于MOBILITY的命题,似乎蕴含着对参赛作品比以往更多的期待,期待着始料未及的颠覆和思考。

无独有偶,在最近刚刚发布的米其林2019设计挑战赛的主题中——‘INSPIRING MOBILITY’,我们又看到了‘mobility’这个熟悉的字眼。

“Across the globe, millions of people are migrating to urban centers every year, which has accelerated the emergence of megacities,” said Ben Ebel, chairman of Michelin Challenge Design, Michelin North America. “What will transportation look like in these cities in 2035? We are encouraging designers to appeal to the emotional side of design by first asking why a user in a megacity would choose a particular mobility system — more than just a specific vehicle concept — and what emotional need can be met with that design.”

米其林设计挑战赛主席本·埃贝尔是这样解读和期待:“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数百万人迁移到城市中心,加速了超大城市的出现——2035年在这些城市的交通会是什么样子?——我们鼓励设计师通过去设想、去提问一个大城市中的用户出于什么原因而会选择特定的出行系统(不仅仅是一个特定的车型概念),从而诉诸于情感设计,并且探索这样的设计可以满足怎样的情感需求。”

如果我们稍稍留心,我们会发现:诶?什么时候这些传统的主机厂都开始不“好好做车”了?

(audi 和airbus 发布的概念交通工具:能随时上天可还行?)

(hyundai发布的可穿戴谷歌机器人)

同时,还有一群传统汽车的“门外汉”在跃跃欲试——谷歌、腾讯、百度、三星、英伟达等世界IT大企业,向无人驾驶和智能汽车领域争相投资。

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学生作品在mobility上有所探讨,这显然已经成为了蕴含于整个行业之下的趋势。

但是倘若你是初次接触这个词,可能会因为他的含义过于宽泛而不知从何下手。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当红的mobility。

mobility=没有轮子吗?=自动驾驶吗?=黑科技下无所不能吗?

一直以来,我们把汽车作为出行工具的主要解决方案,它的价值主要来自于它的物理功能和随之而来的美学形态,速度更快,通过性更好,驾驶乘坐更舒适……但是当我们步入数据化信息化的时代,每一段旅程都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潜在价值,意味着我们需要用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出行这件事。

“MOBILITY移动”这个词的出现还原了交通工具的本质,是从A到B这种行为本身。它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一群人,或是一件东西,它的媒介可以是一辆车,一个产品,或是一个交通系统,它所代表的可以是一个空间,一种体验,或是一段享受……

所有的边界和框架都在渐渐消失,我们正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以重新探索和定义这个领域。

虽然人们对智慧出行的想象从未停止过。

(vintage future mobility illustration)

但真正趋向于“MOBILITY”的这种转变,可能要从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的兴起说起。

(google self-driving)

(tesla level4 autonomous)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渐渐变得可行可触碰,有一天,汽车设计师们发现沿用了上百年的布局和设计规则被挑战了。

我们说,倘若……

我们不再需要手握方向盘,不再需要担心目的地,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用来做什么?

当我们不再需要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数年的陪伴变成每一天的随机偶遇,汽车对我们的意义是否变得不同?

当不再有传统机械、动力的差别和私人买车的需求,传统的车企又将如何延续自己品牌存在的意义?

……

我想这些,都是mobility需要回答的问题。

MOBILITY是数据的处理

数据是互联网企业的煤炭,不管是摩拜单车2亿名用户和八百万自行车之间的相互匹配,还是滴滴每日峰值时期超过200万的订单将如何派发,这些都是数据处理的艺术。

大数据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宏观的看到整个系统的运转,更好的调度,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机会去极致的照顾到每个人的私人喜好。

(滴滴大数据报告——城市出行分析)

数据的集结如星尘汇入银河,水滴流进大海,需要极细微,也需要极宏大,一方面让设计师可以去关注每一个个体,用更多的方式去实现个性化,体贴到每一个用户的个人体验,另一方面,又让我们去仰观俯察整个交通的系统,去优化它与城市和整体的关系。

MOBILITY是体验

“汽车不再需要‘订购’,它将成为‘订阅’的对象。”

“汽车是最大的物联网产业,将会是内容消费的巨大枢纽。”

“汽车公司的品牌不仅是一种产品的品牌,而且是被订阅的对象,将与汽车服务的平台品牌相结合”(Lynk&Co)

这些言论的提及让我们看到"汽车”可能会从一个特定的产品,变为一个容器。盛放的是各种各样的内容、服务与体验。

汽车品牌日益增多,而实体差异却渐渐缩小,独特的体验与服务将成为许多品牌延伸自己品牌价值的新领域。

这种智能化的转变可能正如传统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进化——十年前的我们尚且习惯于把手机看作仅仅是打电话和发短信的联络工具,不曾料到,十年后的今天,屏幕后数以万计的app囊括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网络化的颠覆革新创造出了UX design这个词语,而渐渐的这个词正在超越它原有的领域,延伸到所有会发生体验的场合。

从你决定出行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你结束行程的那一刻,这里的每一刻,用户将获得什么样的体验,都值得被更多的思考和探索——随着我们的生活、工作、社交、娱乐的界限渐渐模糊,当我们不用再手握方向盘,我们又将怎么样去消磨车内的时光?

MOBILITY是资源的配置

一次性能源的减少,碳排放的增加,大环境的可持续,虽然这些事情对我们来说都是遥不可及——但资源是有限的,这一点对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们是深切可感的——从买车摇号,到单双号限行,到拥堵的道路,至小区里一个昂贵的停车位,都让人们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而共享的盛行,正是对资源的重新配置,把人们从“汽车”的负担和浪费里解放出来,去获得“mobility”的服务。

有限资源的利用和个体的需求,不应该是一道简单粗暴的加减题,此消彼长。

在未来,我们是否可以在这之间可以寻找到一种更智慧的平衡? 在未来,我们是否需要拥有的更少,但可以使用的更多? 限制更少,自由更多?

MOBILITY是你如何去定义“出行”

或许看着大街上奔跑的众多汽车,会觉得所谓的MOBILITY智慧出行尚距离我们十分遥远。有人会问:未来是什么?未来可是一个普通设计师可以操控的吗?十年之后的事情又有谁知道呢?-

诚然,改变是必然,设计改变是偶然

但或许,可以这样告诉自己——我很尊重的一位设计师曾经同我说过:

We as designers have the ability to imagine and create worlds and show in what ways this future could play out. it's vital to have a vision and a dream about something. it’s what keeps us going and what makes us push our boundaries , the more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investigate and use their time to push these things i believe the more prepared we are going into this void and haze we call future.

明天的光亮已然照进今天的现实当中,我们只有时刻焕新我们的头脑,才能在明天来临之际,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哦不对

精彩待续!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904G0AVW6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