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2025 TF低空掠过南极洲。
低空掠过南极洲的小行星2025 TF(红线交叉处)。ESA / Las Cumbres Observatory
近日一颗小行星以比空间站还低的高度掠过地球,且事后6小时才被发现,天文学家们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
这颗事后被命名为2025 TF的小行星,于协调世界时(UTC)10月1日0时47分26秒(北京时间10月1日上午9时47分26秒),在南极洲上空大约428千米处掠过。
这个高度在国际空间站(370至460千米)和中国空间站(400至450千米)的轨道区间之内。若其真的与空间站发生碰撞,那将是灾难性的。但幸运的是,这并没有发生。
2025 TF是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月球与行星实验室的“卡特琳娜巡天系统”发现的。被发现时,它已经通过了距离地球的最近点约6个小时。
2025 TF的体积很小,直径只有1至3米。如果它进入大气层,会化身为火流星——但南极洲罕有人迹,大概率无人能够目睹——不过可能会有陨石遗留下来,未来也许会被发现——然而最终它还是与地球擦身而过,回到了太空里。
2025 TF在已知最靠近地球的小行星中位列第二。排名第一的是2020 VT4,于2020年11月从太平洋上空仅386千米处掠过。
2020 VT4掠过15小时后才被天文学家发现,而2020 VT4的个头其实更大——直径约为5至10米——由此可见,要在黑暗的宇宙里发现靠近地球的小型天体是多么困难。
这些较小的小行星本身不会对地球构成威胁。
根据通行标准,只有当小行星直径超过约140米且与地球距离足够近时,才会被归类为“潜在有威胁的天体”。目前没有已知的这类天体能够在可预见的未来对地球构成重大威胁。
但2025 TF的到访也提醒我们,宇宙是动态的,近地天体飞掠事件比人们想象的更频繁。如仅在2025年9月23日至28日这几天,就有10颗小行星以比月球更近的距离飞掠地球。
虽然个头不大,但对于日益拥挤的近地轨道而言,这些在太空中飞行的石块,也并非受欢迎的客人。因为它们会使在轨航天器面临更多的撞击风险。这种撞击可能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极为严重的灾难性后果。
到目前为止人类尚无法有效防范这类针对近地空间的天体入侵。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设置更多的地面望远镜和专用观测站,建立全球性的协同工作机制,来追踪这些方向随机且又小又暗的高速移动目标。而就现今的国际合作态势而言,困难重重。
参考
ESA spots asteroid that made very close approach to Earth
https://www.esa.int/ESA_Multimedia/Images/2025/10/ESA_spots_asteroid_that_made_very_close_approach_to_Ea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