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葳蕤陈风
2025年7月25日,农历闰六月初一,我们迎来了别具一格的“双六月”。
时光老人为盛夏按下“延时键”,使其与三伏时间段——初伏:7月20日—7月29日(10天),中伏:7月30日—8月8日(10天),末伏:8月9日—8月18日(10天)几乎重合,形成寻常罕见的“双六月叠加三伏”的特殊天气。
时空的奇妙重叠,使得热量累积,好似在炭火上添加了一把干柴;厄尔尼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乘机作妖,高温高湿并发;闻着马路上的柏油沥青味儿感觉体感温度要爆表,大汗淋漓都散不了浑身上下的热。由于特定天气格局的多重夹击,大地被置于在了一个巨大的蒸笼之中。
“闰夏多雨,伏气不扬。”本该烈日炙烤的三伏,硬生生被拖成“桑拿天”。在华夏悠久的传统文化中,闰六月一直是一个神秘而特殊的概念。
古语有云:“百闰不如一蛇闰。”巳蛇主蜕变。法界认为,闰月的出现,正是时间长河中的漩涡。六月乃一年之中阳气最盛之时,也是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此时添加一个闰六月,因阳气过盛而引起阴阳失调。即闰月夏气滞留秋气未显,乃阴阳之变也。由此,我想着正是这种不平衡,催生了五彩斑斓的世界和千差万别的人生。
闰六月,这一特殊月份的产生,源于农历作为“阴阳合历”的双重属性:既遵循太阳的运行规律,又显现月亮的阴晴圆缺。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平均年长为365.2422天,这是日常所称的阳历;反映月亮盈亏变化的朔望月,平均周期为29.5306天,这是日常所称的阴历。12个朔望月约354.3672天,阴阳历两者相差10.875天。
若任由误差累积,将导致夏至行冬令乱象。怎么办?春秋时期(约公元前600年-公元前500年)的古人想出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这一农历核心置闰规则,通过每19年插入7个闰月来协调太阳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差异,使月份与季节相对应而春节永驻冬末春始、明月常悬中秋之夜。
这里需要插入的农历月,便是“闰月”。具体加在哪个月份?得看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的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绝妙地将在黄道上的位置分成24等份,以地球绕太阳轨迹为基础,每15°设一个节气,其间又分“节气”和“中气”。“节气”许多人都知道,可你听说过“中气”吗?这是判断“闰与不闰”的前提条件。
“中气”是二十四节气中逢偶序数的节气,包含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共12个。其划分依据黄河流域的物候特征,体现太阳黄道运行规律,服务于古代农耕活动的时序安排。其命名及排序体系一直沿用至今,与节令共同构成节气划分系统,成为农历历法的核心组成部分。
2025年闰六月(公历7月25日—8月22日)仅包含“节气”立秋(8月7日),而下一个“中气”处暑(8月23日)已落入后续的农历七月,因此该月被定为闰六月。这种安排确保了“中气”处暑仍能出现在七月,维持节气与月份的对应关系。闰六月后,“中气”处暑仍按原顺序出现在农历七月初一(8月23日),从而使后续节气(如白露、秋分)的日期保持稳定。这种调整使冬至、大寒等关键节气始终对应冬月和腊月。
有了闰月,农历年就能与太阳回归年保持同步,传统节日也能保持在原本应该出现的季节里,保证了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上春耕秋收、年节更替、万家灯火的人间岁月得以在浩瀚的宇宙中保持有秩序而不是僵化不变的绵延。
聚合中华文明观象授时智慧结晶的《周髀算经》记载:“四时更替,日月推移,有余日积而为闰”,道出了古人设置闰月的初衷。显然,历法是先人仰望星空、俯察大地,在漫长的时间里琢磨出来的一套“天人合一”的时间Algorithms。可谓人道顺乎天时而善哉矣!
闰月,作为阴阳合历中的一项特殊存在,它不仅关乎农历的精准编排,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一藏在时光里的阴阳密码,凸显神秘也引人入胜。
虽然,今天的我们习惯用公历计时,但传统节日、农事和祭祀活动还是按农历时间进行。因为,这是华夏文化的根。闰六月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文化价值仍然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传承。
清代朝鲜诗人蔡彭胤以他的《闰六月》见证了漫长的暑热时光:“大云屯向晚,迟日熨如初”。农谚有“一年俩六月,三伏不见天”之说,虽不能精准预测天气,却揭示了闰月对气候系统的扰动规律,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记录了人们对自然的观察,对农事节奏的把握,以及那份“未雨绸缪”的智慧。
今日8时41分寒露,却寒露不寒,又何以蝉噤荷残?晨练归来,远远听见家门口小树林里的知了依然在声声地叫着夏天。
(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25年10月8日草于西溪云心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