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双重拉尼娜已确定!我国会迎极寒冷冬吗?NOAA 数据揭秘:降温是假象,极端波动才是关键

大家好,我是「科学解码师」!从赤道太平洋的水温异动到城市街头的冷暖骤变,气候变化从来不是遥远的气象图表,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紧密相连的现实。在这里,我会用通俗的语言拆解复杂的气候现象,从权威数据里挖掘真相,帮你看懂天气背后的科学逻辑。关注「科学解码师」,让我们在极端天气频发的时代,做更清醒的应对者 —— 真相,往往藏在数据的细节里。

10 月的南方还在 38℃的高温里煎熬,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却抛出重磅消息:2025 年双重拉尼娜已确定来袭,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 0.5℃,从海面到 200 米深海都呈现明显的偏冷状态。一边是炙烤模式,一边是 “降温预警”,这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藏着全球气候系统的复杂博弈。更让大家揪心的是:双重拉尼娜是否意味着我国会迎来极寒冷冬?那些 “冻哭”“雪堵门” 的预言会成真吗?

一、先搞懂:什么是 “双重拉尼娜”?它真能让地球降温?

要判断冷冬是否来袭,首先得弄清 “双重拉尼娜” 的真面目。简单说,拉尼娜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偏冷的气候现象,与厄尔尼诺的 “暖海效应” 恰好相反,被看作是地球气候的 “天然降温阀”。而 “双重拉尼娜” 特指拉尼娜事件在短时间内连续或间隔不久再次出现,比如 2024 年末刚结束一轮弱拉尼娜,2025 年秋冬又重启新的拉尼娜状态。

从 NOAA 的监测数据看,这次双重拉尼娜的 “根基” 确实稳固:东半球赤道太平洋低层刮起异常东风,高层则是西风环流,这种大气配置会不断将表层暖水推向西部,让东部冷水持续上涌,形成稳定的偏冷状态。这种状态预计会持续到 2025 年 12 月至 2026 年 2 月,也就是我国的核心冬季时段,2026 年 3 月后才可能逐渐减弱转为中性状态。

但千万别被 “降温” 二字误导。拉尼娜带来的降温是短暂且局部的缓冲,绝非对全球变暖的逆转。2024 年已经创下史上最热年份纪录,世界气象组织早预警未来 5 年可能突破 1.5℃气候临界值 —— 这意味着即便双重拉尼娜让部分地区暂时凉快,也改变不了全球变暖的大趋势。就像给沸腾的开水浇一勺凉水,水温暂时下降,却挡不住继续沸腾的大方向。

二、拉尼娜与冷冬划等号?历史数据藏着 “转折密码”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拉尼娜 = 冷冬,但这个等式在全球变暖后早已不成立。我们梳理 1951 年以来的气象数据,会发现一个清晰的 “分水岭”:

1951-1985 年:拉尼娜与冷冬的 “绑定期”这 34 年间,只要出现拉尼娜事件,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必定显著偏低,冷冬现象无一例外。比如 1969 年强拉尼娜导致东北、华北出现 - 30℃的极寒,黄河封冻期比常年延长 20 天。这是因为当时全球变暖尚未显著,拉尼娜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占据主导,容易引导冷空气频繁南下。

1986 年至今:全球变暖打破 “铁律”随着温室效应加剧,拉尼娜的 “制冷效力” 被大幅削弱。在这期间发生的 10 次拉尼娜事件中,有 4 次出现了暖冬,甚至 2017 年弱拉尼娜期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 1.2℃。中国气象局的分析指出,全球变暖会 “垫高” 冬季气温基准线,即便拉尼娜带来降温,也可能达不到冷冬的标准(冷冬需全国冬季均温较常年偏低 0.5℃以上)。

更关键的是,拉尼娜从来不是决定我国冬季气温的 “唯一主角”。东亚冬季风的强弱、北极海冰的多少、欧亚积雪的厚度,都会成为 “搅局者”。2025 年的特殊之处在于,北极海冰范围创下卫星观测史上第二低值,仅 342 万平方公里,这会削弱极地涡旋的稳定性,让冷空气更容易突破 “极圈围墙” 南下。而另一方面,有模型预测今年东亚冬季风可能偏弱,这又会阻碍冷空气南下,形成 “冷暖拉扯” 的局面。

三、2025 冬天气候预判:不是 “非冷即暖”,而是 “过山车式波动”

综合 NOAA、中国气象局等多家机构的预测,2025 年冬季我国气候最可能呈现 “整体偏暖、冷暖骤变” 的复杂格局,而非简单的 “极寒冷冬” 或 “暖冬到底”。具体可拆解为三个阶段:

1. 前冬(2025 年 12 月):暖冬假象下的 “突袭降温”

受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大气环流调整影响,前冬全国大部气温可能较常年偏高 1-2℃,华北、黄淮甚至会出现 15℃以上的 “小阳春” 天气。但这只是假象 ——11 月中下旬可能出现首次强降温,类似 2023 年 11 月华北暴雪那样的 “速冻” 过程可能重演,让人从短袖直接切换到羽绒服。

2. 隆冬(2026 年 1-2 月):拉尼娜发力,南方需防雨雪冰冻

随着拉尼娜效应充分显现,西伯利亚高压预计较常年偏强 5-8 百帕,冷空气活动会明显频繁。中央气象台的数值模式显示,江南、华南等地出现持续低温阴雨的概率增加,长江中下游可能遭遇 2008 年以来最强雨雪冰冻过程,春节前后(2 月上旬)豫鄂皖苏交界处甚至可能出现 30 厘米以上积雪。对北方而言,华北北部、东北南部气温偏低的概率较大,但极端低温强度可能不及 2021 年 “霸王级” 寒潮。

3. 后冬(2026 年 3 月):警惕 “倒春寒” 偷袭

国家气候中心特别提醒,受北极涛动负相位影响,今年春季 “倒春寒” 风险显著升高。历史上 1954 年、1969 年强拉尼娜年后,我国 3-4 月平均气温曾偏低 2-3℃,导致冬小麦返青受阻。这意味着即便隆冬不冷,开春后的 “冷回头” 仍可能给农业生产和人体健康带来威胁。

四、核心结论:不用囤羽绒服,但必须防极端

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明白:2025 年冬季我国遭遇 “全域极寒” 的可能性极低,但局部极端寒冷、阶段性强降温、南方雨雪冰冻的风险不容忽视。这背后是全球变暖与拉尼娜的 “博弈结果”—— 变暖抬高了平均气温,拉尼娜则加剧了波动幅度,形成 “变暖中的变冷” 现象。

给大家三点实用建议:

衣物准备:重 “层次” 轻 “总量”

不用提前囤积过厚的羽绒服,但要备好保暖内衣、冲锋衣等分层衣物,应对 “一天跨两季” 的气温波动。南方朋友尤其要注意防潮保暖装备,因为拉尼娜带来的湿冷比干冷更难熬。

关注预警:盯紧 “短期预报”

长期气候预测只能看趋势,具体到某次寒潮、某场降雪,需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 72 小时内短期预报和预警信号,提前做好出行和防护准备。

农业防护:警惕 “后冬风险”

北方冬小麦种植区要做好越冬防寒,南方果蔬种植户需提前加固大棚,防范 1-2 月可能出现的雨雪冰冻灾害,同时留意 3 月 “倒春寒” 预警。

结语:气候波动里的生存智慧

双重拉尼娜的到来,与其说是 “降温福音”,不如说是气候变化的 “警示灯”。它告诉我们: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正常天气” 越来越少,“极端波动” 越来越多。我们不必为模糊的 “冷冬预言” 焦虑,但必须学会与不确定性共存 —— 这或许就是当下最需要的气候生存智慧。

你所在的地区往年冬天有多冷?经历过哪些印象深刻的极端天气?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也别忘了点赞关注,获取更多气候解码干货 —— 咱们下期科学现场见~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6zFrMNGfWG-mUqMu1NE_HMA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