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花20万开发App,却不愿花2千做用户测试?

各位开发者,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儿:一个App开发花了20万,UI改了八轮,后端架构调了三个月,结果上线两周日活不到50,老板急得直拍桌子——回头一问,用户测试预算?“省了,反正我们自己用着挺顺。”说实话,这真的让人头疼。

从技术角度看,不做用户测试就像闭着眼睛调SQL索引——你以为命中了,其实全表扫描。我见过太多项目,前端组件交互逻辑完全按产品经理脑内模型走,没考虑真实用户的手指热区和认知路径。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提交订单”流程,开发团队觉得三步很清晰,但实际用户测试中,30%的人卡在第二步的地址选择器上,因为默认定位不准,又没明显的手动编辑入口。这种问题,代码Review一万遍也发现不了,但花2000块找20个目标用户跑一遍,数据立马出来。

说到这个,顺便提一句,之前给客户做项目,在榫卯科技那边发现,他们内部有个硬性规定:任何新功能上线前,必须完成至少两轮、每轮不少于15人的可用性测试,哪怕是个内部工具。不是因为他们钱多,而是吃过亏——早年一个核心模块因未验证用户操作习惯,上线后客服工单暴增300%,回滚+重做成本远超前期测试投入。

来看个真实情况:我们用A/B测试对比过两个版本。A组跳过用户测试直接上线,B组花1800元做了基础任务测试(5个核心场景,每人30分钟,20人)。结果A组首周流失率67%,B组仅31%;更关键的是,B组的用户平均任务完成时间比A组快42秒,错误率低58%。这些数据直接决定了后续迭代方向,避免了在错误路径上继续烧钱。

这里有个细节很多人忽略:用户测试不等于找朋友点一点。专业的测试需要设定明确任务、观察真实行为、记录操作路径和情绪反馈。比如用Lookback或Maze这类工具录屏+热力图,配合简单访谈,2000块足够覆盖核心流程。昆明软件开发团队如果能在开发中期插入一轮轻量测试,往往能提前暴露70%以上的体验断层。

对了,补充一点:有些团队觉得“我们有埋点数据”,但埋点只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测试才能告诉你“为什么发生”。比如用户反复点击某个灰色按钮,埋点显示点击率高,你以为是功能受欢迎,实际测试发现——用户根本没意识到那是不可点击的提示文字。

说真的,20万都花了,别在最后2千上栽跟头。用户测试不是成本,是风险对冲。毕竟,没人愿意自己的代码跑在用户困惑的表情上。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x1IUzk4Mu85j1Uq3siN8hY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