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量子力学,薛定谔的猫绝对是“顶流”级别的存在,几乎没人没听过。要是实在搞不懂这门学问到底讲啥,大家也常拿“遇事不决,量子力学”来调侃。现在这些概念变成梗,传得满天飞。但它原本的意思,有人能说清楚吗?
再看看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量子佛学”说能靠量子原理顿悟,“量子波动速读”吹几分钟能看完一本书,还有“量子鞋垫”“量子内衣”,宣称能通过量子纠缠调理身体——这些玩意儿靠谱吗?答案很明确:完全不靠谱!这根本就是借着大众对量子力学的陌生,明目张胆地忽悠老实人!
我就是想跟这些“概念污染”较较劲,所以打算用最接地气的话,把量子力学的两个常见概念讲明白:量子叠加和量子纠缠。让哪怕完全没有物理学基础的普通人也能看懂。饭得一口口吃,知识也得一步步学,我们们先把量子叠加的含义讲清楚吧!
要搞懂量子纠缠,必须先明白量子叠加;而要明白量子叠加,最好的办法就是拿我们们生活中熟悉的“随机事件”做对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抛硬币。
抛硬币实验
抛普通硬币
我们先抛个普通硬币试试!这里说的“经典”有两层意思:一是抛硬币这游戏太常见了,算是“经典玩法”;二是抛硬币的整个过程完全符合“经典力学”的规律,不用扯量子力学那套就能解释明白。
把普通硬币往上一抛,它会在空中打着转儿飞,最后“啪”地落到地上,不是正面朝上就是反面朝上。按我们的生活经验,哪面朝上全看运气,而且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概率基本是五五开。更重要的是,在硬币旋转的过程中,你能清楚地看到它的各种姿态——比如倾斜45度、侧着转等等,每一刻的状态都是确定的。
抛量子硬币
现在我们换个“道具”:一枚“量子硬币”。这玩意儿跟普通硬币最大的区别在于:只有当你主动去观察它的时候,它才会呈现出“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这两种固定状态;而在你不观察的时候,你没法描述它究竟在什么姿态——它处于一个量子叠加态。
我们先别纠结“为啥量子硬币只有在被看到时,才会呈现确定的姿态,并且只有两种姿态”,这涉及到量子力学的基本事实,我们先当它是“游戏规则”,先把叠加态的概念搞懂。那这枚量子硬币抛起来会有啥不一样呢?
当你把量子硬币抛向空中的瞬间,它就进入了一种神奇的状态——量子叠加态。简单说,它不是“可能正面、可能反面”,而是“同时处于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两种状态”,它把两种状态“叠”在了一起。
普通硬币在空中会有旋转,量子硬币在空中也会有演化。量子硬币的叠加态里有两种状态(正面朝上,反面朝上),两种状态的“占比”在空中演化的过程中不断变化。比如,这一刻正面占60%、反面占40%,下一刻可能就变成正面占30%、反面占70%——这种“此消彼长”的变化,可以类比于普通硬币在空中转动的过程。当正面占比达到100%时,就对应普通硬币转到了完全正面的姿态;当正反各占50%时,就对应着普通硬币侧着转的姿态。但依然要提醒,我们看不到量子硬币侧过来的姿态,一旦观察量子硬币,结果只会是按叠加态占比的概率出现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
等量子硬币落到地上,你低头去看它(也就是“观察”它),它会在那一瞬间“坍缩”——从“正反叠加”的状态立刻变成一个确定的状态,要么正、要么反。由于我们抛出量子硬币时动作是随机的,所以量子硬币落地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概率还是五五开,和普通硬币一样。
看到这儿,聪明的你肯定会犯嘀咕:“这不跟普通硬币没区别吗?最后都是五五开的概率,为啥非要搞个‘量子叠加态’出来?这不是没事找事、故弄玄虚吗?”
真不是!刚才的例子里,两者结果看着一样,是因为我们没找对观察“量子特性”的角度。刚才那番对比,只是为了让你明白“叠加态”是个啥概念;接下来,我要用一个简单的实验让你相信叠加态是真实存在的——它真的是“两种状态同时存在”,而不是“可能是这个状态,或者是那个状态”。
怎么证明呢?关键在于“相互作用”。如果一个东西真的同时有两种状态,那这两种状态之间很可能会相互影响;反过来,只要能看到“两种状态的相互作用”,就能证明它们确实同时存在。这种“两个叠加在一起的状态相互影响”的过程,在量子力学里就叫量子干涉。
接下来的实验会比抛硬币复杂一点,但别怕,我先把实验的核心设定讲得明明白白,保证你能跟上。
双洞抛硬币实验
你站在原地,朝着远处一块木板抛硬币。这块木板中间挖了两个一样大的小洞,洞口高度和硬币大小匹配,刚好能让硬币穿过去。因为你站得足够远,抛硬币的力度和角度没法精准控制,所以硬币到底从哪个洞穿过去,完全是随机的——我们就假设“从左洞过”和“从右洞过”的概率各占50%。硬币穿过小洞后会继续下落,最后落在木板后面的一个平地上。我们的目标就是观察:落在平地上的硬币,会堆成啥样的分布。
跟刚才一样,不管是普通硬币还是量子硬币,在空中都会“动”(普通硬币转、量子硬币演化)。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统一想象成“旋转”;同时再做个简化设定:不管哪种硬币,落到地上时都转到正面或反面朝上的状态。
现在,我们分别用普通硬币和量子硬币做实验,看看结果有啥不同。
经典硬币:路径唯一,硬币堆是均匀的
你拿起普通硬币,瞄准带洞的木板抛过去。很明显,普通硬币是宏观物体,有确定的体积和形状,不可能把自己劈成两半同时从两个洞穿过去——它每次只能选一条路,要么从左洞过,要么从右洞过。
你抛个几十次试试:最后平地上的硬币比较均匀地堆在左洞和右洞的正下方。从左洞过的硬币和从右洞过的硬币,各自走各自的路,互相不干扰。总和结果就如下图所示的,峰值位置略有区别的硬币堆。(下图里蓝色线的高度,就代表那个位置硬币堆的高度,或者说数量)。
▲经典硬币实验示意图
量子硬币:两种路径状态叠加+路径状态发生量子干涉,硬币堆出现“干涉条纹”
重头戏来了!当你抛起量子硬币,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它居然同时从左洞和右洞穿了过去!
先别震惊,我们澄清一点:它不是真的把自己劈成了两枚硬币,分别从两个洞过;而是进入了“路径叠加态”——也就是说,它的“运动路径”这个属性,同时包含了“从左洞通过”和“从右洞通过”两种状态。就像上文抛硬币实验中出现的朝上与朝下的两个状态叠加。
你接着抛几十枚量子硬币,再看硬币堆的分布:刚才均匀分布的景象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条纹状分布——有的地方硬币堆得特别厚,有的地方几乎一枚硬币都没有。
▲量子硬币实验示意图
这条纹咋来的?答案就是“量子干涉”——也就是叠加态里的两种状态发生了相互作用。我们一步步拆解开说:
刚才说了,量子硬币同时从两个洞穿过去,这就意味着“从左洞过的它”和“从右洞过的它”会朝着同一个落点飞去(毕竟我们只抛了一枚硬币,最后只能在一个地方落下)。
▲同时从两个洞穿过
但这两个状态在空中旋转的时长不一样(左洞和右洞到落点的距离略有差别,所以飞行时间不同),落到同一个位置时,它们的朝向可能就不一样了(下图)。
这就会出现两种结果:
- 情况一:两个“它”的朝向相同(都是正或都是反)
这种情况下,两个状态不会相互干扰,反而会“叠加增强”——就像两股水流汇到一起,水量会变大一样。所以这个落点的硬币会越来越多。
- 情况二:两个“它”的朝向相反(一个正、一个反)
这就麻烦了:如果两个状态同时存在,那硬币到底该朝上还是朝下?
总不能“只留一个、去掉另一个”吧?没有任何理由偏向其中一种状态;也不能保持“同时又正又反”,因为你亲眼去看的时候,它只能有一个朝向;更不能“变成两枚硬币”,我们只抛了一枚,没法凭空多出来。
这种“矛盾”的解决办法只有一个:这两个状态相互抵消了——就像两个方向相反的力怼在一起,最后合力为零一样。所以这个落点根本不会有硬币落下。总结如下图所示。
▲叠加的状态相互抵消
这种干涉的现象,在量子硬币通过洞洞板后处处都存在。随着落点不同,两条路径到达此处的时间差不同,就会出现一系列的干涉条纹。如下图所示。在条纹的峰和谷之间,两个路径状态没有完全的相消,这对应的是我们目前简化掉的情况——量子硬币并不是翻转到完全的正面或反面,而是本身处于正面和反面的叠加状态。
▲干涉条纹的来源
你看,正是因为量子硬币能“同时处于两种路径状态”,才会出现这种“干涉条纹”;而普通硬币只能“选一条路走”,永远不会有干涉——这就证明了“量子叠加态”不是瞎编的,它是真实存在的!
其实这个实验,就是量子力学里著名的“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通俗版:把“量子硬币”换成“电子”,“两个小洞”换成“两条狭缝”,最后收集器上会出现电子路径态干涉引起的干涉条纹。 下面这张图就是真实实验的结果:随着探测到的电子越来越多,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会慢慢清晰起来。
▲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示意图
量子纠缠
讲完了量子叠加,我们终于能聊“量子纠缠”了。还是用硬币的例子,但这次要加个新设定:硬币落到地上时,不一定是“正或反”——可能先侧面着地、或者以某个角度倾斜着落地,然后在地上弹一两下才最终稳定。比如:
- 如果硬币是“侧面朝上”落地的,弹完后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概率各占50%;
- 如果是“45°斜着”落地的,弹完后可能75%概率正面朝上、25%概率反面朝上;
-不同的落地角度,最后出现“正”或“反”的概率不一样。
这次实验,我们要观察硬币最后“朝哪儿”。我们做两个对比实验,一下子就能看出“纠缠”的神奇之处。
实验一:先后抛两枚独立的量子硬币
实验步骤:
先抛“量子硬币1”:朝着带洞的木板抛出去,它同时从两个洞穿过(路径叠加),落到平地上形成干涉条纹;然后它在地上弹几下,最后稳定成正面或反面朝上。
等10秒钟,再抛“量子硬币2”:同样的抛法,同样形成干涉条纹,同样弹几下后稳定朝向。
实验结果:不管观察哪个落点,硬币1和硬币2的朝向都没有任何关系。比如硬币1是正面朝上,硬币2可能是正,也可能是反——完全看各自“落地弹”的随机结果,两者之间没有任何“联动”。
结论:独立的量子硬币是“各玩各的”,它们的状态演化完全独立,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绑定。
实验二:用“量子纠缠胶水”粘住两枚量子硬币一起抛
现在我们用一种特殊的“量子纠缠胶水”把硬币1和硬币2粘在一起,粘的时候保证它们的正面朝向同一个方向(比如都朝东),然后把这对“硬币组合”一起抛出去。
你会发现,这对粘在一起的硬币不再像独立时那样“各自走路径”——它们会作为一个整体进入路径叠加态:同时从左洞和右洞穿过,最后落在平地上形成干涉条纹(毕竟是“量子组合”,依然有量子特性)。
实验结果:最关键的来了——当这对硬币落在地上弹完稳定后,只要硬币1是正面朝上,硬币2就一定是正面朝上;只要硬币1是反面朝上,硬币2就一定是反面朝上。不管抛多少次,两者的朝向都100%同步。
这种“两个量子物体的状态永远同步”的情况,就是量子纠缠——这两枚硬币组成了一个“量子纠缠系统”。
到这儿,你可能觉得“也没多神奇啊,粘在一起的东西,状态肯定一样”——别急,真正反直觉的还在后面:我们可以把这两枚粘在一起的硬币分开,哪怕离得十万八千里,它们的“纠缠关系”依然存在,状态还是会同步!
实验三:远距离纠缠
我们再做个更极端的实验:不用带洞的木板了,就把粘在一起的两枚量子硬币转到“侧面朝上”的状态(这样最后正、反概率各50%),然后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分开——比如把硬币1放在北京,硬币2拿到上海,甚至拿到月球上。接着,同时松开两枚硬币,让它们落地弹动。
▲远距离纠缠实验示意图
实验结果:不管离多远,硬币1和硬币2最后一定会“同步”——要么同时正面朝上,要么同时反面朝上。不存在朝向相反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远距离纠缠实验结果
这就太神奇了!如果是两枚普通硬币,或者没纠缠的量子硬币,它们最后朝上还是朝下,都是各自50%的随机概率,彼此毫无关系。如下图所示
▲不纠缠的硬币实验示意图
▲不纠缠的硬币实验结果
但这两枚纠缠过的硬币,就像有一根看不见的“线”牵着一样,不管隔多远,状态都能瞬间同步。
再拓展一下:如果我们让这两枚分开的纠缠硬币,以不同的角度落地呢?比如硬币1以“侧面朝上”落地(正/反各50%),硬币2以“45°斜着”落地(正75%/反25%)。结果依然是:只要硬币1是正,硬币2就一定是正;只要硬币1是反,硬币2就一定是反。
当然,量子纠缠也不只有“同步”这一种——我们也能制造出“反同步”的纠缠态:只要硬币1是正面,硬币2就一定是反面;硬币1是反面,硬币2就一定是正面。
这种神奇的同步是如何完成的呢?是不是真的有一种神奇的作用,可以在一瞬间“沟通”两个硬币的状态。这种作用的传播速度,甚至是超光速的,才能使得相距无限远的两枚量子硬币得以同步呢?
其实不是,我接下来将会像你展示,在量子力学视角里,并不需要有这样的超距离作用力存在。
量子力学视角里的纠缠
我们之前为了简化模型,把量子硬币的演化说成“旋转”。现在我们们要把他还原回量子力学的语言——叠加比例的此消彼长。
例如
量子硬币“旋转”到45°正面朝上的状态时,对应的是75%的正面朝上和25%的反面朝上叠加。
量子硬币“旋转”到45°反面朝上的状态时,对应的是75%的反面朝上和25%的正面朝上叠加。
当我们前后分别投掷两个量子硬币时,最后的结果是两种叠加态分别被观察,最后结果如下图所示:两枚硬币四种组合方式,等概率出现(25%)。
而当两枚硬币进入纠缠态的时候,两枚硬币会组成一个整体状态,再此基础上再形成叠加态。
当这个整体叠加态被观测时,就会坍缩成叠加态其中一个结果。同步纠缠本身就是同正和同反的两个状态叠加。反同步纠缠本身就是硬币反向的两种状态叠加。自然就会体现出神奇的同步或反同步现象。在量子力学的描述框架里,这种同步现象并不需要“超光速的作用”来完成“瞬间的沟通”,而是系统本身所处叠加态的自然结果。当我们把两枚硬币分开时,只需要小心翼翼地不对量子硬币的取向施加额外作用,让它们保持原来的叠加态不变,就可以观测到远距离的纠缠同步现象了。
量子纠缠现象作为一个事实,早已不再是需要被反复确认的“新奇现象”,而已经在量子技术中被实实在在地广泛应用。例如,量子计算机的实现就需要生成大量的量子纠缠态,量子通信、量子密钥分发等技术也依赖于远距离的一对粒子保持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