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伦敦晚旗报》附刊介绍,法国气候学家埃洛伊丝·勒克莱尔博士,通过对一些八国联军时期从中国掠走的绝版珍贵气候资料进行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果,这个结果近日公布后,引发广泛热议。
埃洛伊丝·勒克莱尔博士表示:地球的气候是循环的,这中循环和智慧文明的发展息息相关,当下的气候正在向中国唐朝时期的气候转变回归。
“当我在19世纪末被掠夺到法国的中国地方志中看到唐代气候记录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勒克莱尔博士严谨的给出结论:“当下的温室气体浓度与唐代温暖期的气候条件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勒克莱尔博士花了七年时间,追踪研究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气候古籍。这些珍本包括清代学者整理的唐代物候记录、西域水纹图谱和边疆州府的“晴雨录”。
她在研究中发现,唐代中国,特别是西北地区,正在逐渐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气候期。
研究表明,唐代三百年间,大雪奇寒和夏霜夏雪的年数都比较少,冬季无雪的年头竟达19次之多,居中国历史各朝代之冠。
唐代不仅温暖,而且降水丰沛。竺可桢先生对中国历代旱灾和雨灾的统计表明,唐代是一个旱灾相对较少的时代。
勒克莱尔博士解释:唐代的气候温暖湿润,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或许正是盛唐出现的社会经济基础。
“西北地区将重现唐代的湿润气候。”她预测,“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气候带北移,中国的西北地区会迎来更多降水。”
历史上,气候的温暖湿润曾使唐代农牧分界线北移,农耕区扩大。唐代的河西走廊曾大规模开垦农田,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粮仓。
勒克莱尔博士强调:“如果当前的气候趋势持续,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有望重现较高水位时期。
勒克莱尔博士还纠正了一个长期以来的错误认识,唐代的丝绸之路并非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一片黄沙,而是“在一片片绿意葱郁的森林中穿行”。
她引用了唐代诗人的诗句和西域商人的旅行笔记,证明当时丝绸之路的许多路段确实植被茂盛,甚至某些河段还可以行舟运输货物。
“历史记录表明,在唐代的温暖期,丝绸之路沿线的生态环境曾经更加优越。”
勒克莱尔博士的研究团队预测,随着西北气候转向暖湿,丝绸之路沿线植被覆盖率将显著提高,许多干旱的戈壁地带可能重新恢复为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
勒克莱尔博士表示接下来全球的气候整体趋势是极端天气频发,这是全球气候变化不平衡的结果,但对于中国则是有利的影响。
“当我们看到中国西北变得更加湿润的同时,世界其他地区正在经历频繁的极端气候。”她说。
唐代气候适宜期同期,世界其他地区曾经历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欧洲遭遇中世纪黑暗期,导致人口锐减,美洲玛雅文明因持续的极端天气而崩溃,阿拉伯地区出现各种自然劫难,引发游牧民族大迁徙,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则爆发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海啸、地震、火山喷发、飓风高密度发生。
这些已经有所预兆,2025年,全球多地遭遇极端天气侵袭,亚洲和美洲的洪水与非洲、欧洲等地的干旱同时肆虐,印度遭遇多轮强热。
克罗地亚、日本、韩国和斯洛文尼亚等地均创下高温纪录,热浪导致健康危机、农作物减产和森林火灾。
土耳其发生数百起野火,美国遭遇加州大火。
勒克莱尔博士认为,如果当前气候趋势持续,中国西北可能会发生一系列令人惊叹的变化:曾经干涸的罗布泊可能重现水波荡漾,河西走廊的农业潜力将大幅提升,西安将成为真正的“绿都”,再现唐朝时繁华盛景。
勒克莱尔博士强调,这一未来图景的实现,还需要人类共同努力。她特别提到中国在沙漠治理方面的创新技术,如中国林科院研发的风沙口阻固沙生态屏障建设技术,已经在甘肃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示范。
“面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全球协作,就像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一样。”勒克莱尔博士说。“这不是预言,这是基于气候数据推测,”勒克莱尔博士说,“机遇与危机从来都是一枚硬币的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