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在开展林草监测工作中,在陕西牛尾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代管)首次拍摄到一只巫山角蟾,这是该物种在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分布新纪录。
巫山角蟾隶属两栖纲、无尾目、角蟾科,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陕西、甘肃、四川、重庆和湖北等地,生活于海拔945-1200m左右的小山溪及其附近。
巫山角蟾体长30-40mm,头扁平,长宽几乎相等;吻部呈盾形,吻端显著突出于下唇,瞳孔纵置;鼓膜近圆形,有耳柱骨;上颌有齿,无犁骨棱和犁骨齿。体背面皮肤较光滑;上眼睑外缘中部略突出,体背面及四肢背面有小疣,无痣粒组成的肤棱,体侧小疣分散或不显;腋腺很小,位于胸侧,股后腺大,色浅。前肢较粗,前臂及手长短于体长之半;后肢适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部,胫长略小于头体长,左右跟部略重叠或相遇;雄蟾趾侧缘膜宽,趾基部有蹼迹;雌蟾无缘膜,几乎无蹼。整个背面红褐色,吻部有暗褐色纵纹,两眼间三角形斑与其后的“X”形褐黑色斑相连,其边缘镶以浅色细纹,背部及四肢上的疣粒红色,四肢背面有褐色横纹。咽胸部浅褐色,腹部和四肢腹面色较浅,均有深褐色斑;股、胫部外侧红色,跗、跖部呈棕色。
近几年,巫山角蟾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其野外种群数量减少,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巫山角蟾在陕西省主要分布于洋县、平利县。巫山角蟾的发现不仅极大丰富了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组成,更对该物种的保护管理、科学研究乃至整个秦岭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西安新闻网
作者|龚伟芳
监制|杜扶阳
制作|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