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BIM的知识领域V2

1、总论

这个知识体系已经超出了人类的学习能力。放在高校进行教学,也只能笼统的讲一讲理念,剩下主要靠自学,因为老师也不会。一种BIM化了的专业体系,还正在逐渐形成,相应的教学条件慢慢才会完善——这也必然不是传统格局里面可以容纳得下的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

教育的问题:若我们的教育从一开始就施加以新框架的知识,是不是这个学习的过程会顺利一些,也即成本更低一些,BIM的理念和技术也就更容易普及一些。

在BIM沙龙研讨会上,受邀者一般不超过10人,各专业背景要搭配合理,大体上建筑学、土建、机电、工程管理、FM和IT这几方面都要齐备,并且要有来自甲乙双方的、以及设计施工运维阶段齐备的最佳。

我们既需要热烈的BIM之理想主义,又需要世俗的现实之经验主义。当这一场社会运动刚刚发轫的时候,尤为需要理想主义的灯塔在前方,越前行,越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之落地实施,两者交织着构成这场社会运动的源动力,共同推动其成为一场真正的影响深远的社会运动。我们不无理由的相信,这一场BIM的社会运动将会极大的影响和改变中国建筑设施行业的现状,这里既有理想主义的绝对相信,也有经验主义的冷峻分析。

2、知识点

由于有后面的工业化流程保障,所以由设计师(包括建筑师和工程师在内的所有的设计师)提交的是非常不同于国内简略图纸的那种construction document,这不仅是包括一系列必要的图纸,还包括一摞厚厚的技术规范文档,即specification。由于设计师要设定所有最终建成物的技术标准,而图形并不能将其全部表达出来,尤其是二维图纸,故必需要编制大量的文档。因而spec的编制工作量极大,所以专门有从事此工作的技师和外包服务,称为specifier,甚至于有专门的编制spec的软件及标准格式。

整个过程是业已高度工业化了的建筑过程,对信息的标准化、结构化、电子化的需求非常旺盛,施工文档编制工作在其中的作用与在尚处于前工业化阶段的中国建筑业大不一样。

无论是总建筑师,还是DB公司里面的负责人,(并且他们都在一种独特的专业保险和行业协会的约束下工作),都比国内设计院派出的总建筑师、项目经理和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更能在设计-施工贯穿的项目全过程范围中作业,因而她们采用BIM技术和流程的田野更为宽阔。

测算和记录LCC成本,在BIM理念和技术下可以达于“基于构件的成本管理”,无论建造还是修缮、改造,其基本对象都是一个个的建筑部件,如门窗设备等——这相当于把成本记录完全单元化、标准化,于是一旦统一了构件分类方法,所有的成本信息都关联到构件上,前后记录完全统一格式,则可称之为全生命周期的成本管理,这在目前来看还是一种很理想然而可行的方法。

PPP项目模式也极为需要进行LCC测算,过去仅仅是基于“造价+系数来推算运营成本的方法”则完全不能胜任,需要一种更加切合实际和精益化的成本管理模式,之于今天的技术条件来看,毫无疑问即为BIM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模式。

一直到了BIM技术成熟,构件级信息管理才真正成为现实。当我们希望提取文件中的有意义的数据时,就会发现需要更深一级的管理系统,即构件级数据管理系统。这里的构件是指建筑物的组成部件,比如门窗、楼板、空调风机等等,因为描述一个建筑物的最佳手段就是构件(空间也作为一种虚构件),无论是设计师还是运维经理都在处理与构件相关的信息,施工单位也是为了将构件生产出来而组织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所以,在建筑相关的数据管理系统中,构件级的管理系统是一种天然的方式。AEC领域从文件管理到管理信息对象的演化才刚刚开始。

在既存建筑中,这个技术的应用空间更为广阔,虽然这里没有逆向的说法了(因为建筑早已进入运营阶段,之前并没有进行正向的建模),但是技术方法是一样的。微软刚刚推出的Hololens为代表的MR技术,就包含了对世界万物对象进行快速动态建模的功能。理论上,未来虚拟现实的实现,必然需要一个庞大BIM模型库作为基础,这远不是表面粗略的外形建模所能够解决的,必然需要建筑物内里的信息数据,而这些数据都还躺在城市的城建档案馆和各机构的FM部门里面呢。

3、专题

在国内建筑界眼里,图形则压倒性的重要,数据只是附着在图形上的一些的属性而已。这种认知贯穿着整个BIM的高速发展历程,只有极少数人领悟到了整个全局。

是一个经由实践考验过的成熟工作流,全系成熟软件操作。当然,这又是一个美式实践经验,是FM管理非常普及的社会的结果,不见于还没有FM管理模式的中国。

新的体系是将所有的信息作业都基于BIM模型开展,图中的AEC之C原本是指construction施工,被替换成了consulting工程咨询,意味深长,即整个AEC建筑工业的信息部分第一次被整合起来运作了,以往都是割裂的。并且与设计之前和施工之后的FM工作link起来,成为一个全生命周期闭环的信息整体,我们就谓之全生命周期整合管理。

第一条是“数据丰富性”,结合后面的两条“图形化的信息和精确的信息”,以及业务流程里面的“信息互操作性”。数据与信息的关系是:数据丰富的模型是作为信息的有价值的源头。

为何今天有相当比例的管廊建设项目使用BIM等新科技呢?这是因为时代发展到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时间点,代表着传统建筑行业信息化的集大成者的BIM概念开始引领着整个传统建筑行业走向新时代了,管廊也被波及到了。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管廊土建施工技术过于简单的原因,才需要加一点新科技元素。

但是相比于激光扫描仪的高昂成本和使用难度来说,苹果不断改进的AR技术使得普通人以极低成本轻易获得高端技术,可能会从消费者角度对BIM应用市场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就像智能手机这个单一因素对于今天行业信息化的影响一样,可谓是巨大。

建筑全生命周期整合管理及信息化的理念为核心,来展开论述一个非常不同于传统建筑行业的思想体系

上述概念可以归结于建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从通信技术+建筑,到工业控制系统+建筑,到软件信息系统+建筑,再到互联网(云)+建筑。古老的建筑本体逐渐在被卷入一场波澜壮阔的信息化革命之中。

分类编码体系就是BIM业界最常用的,它们是BIM系统中的灵魂、世界语、穿针之线、信息媒介、基因,如此重要却鲜有人提及。

存在一种趋势,即利用大一统的便捷技术为所有这些情景提供数据服务的可能性,这种技术当然是众望所归的BIM。

传统建筑行业只有弱电、交易和点云等少数几种数据可以称得上“大数据”,其他数据都不够大,市面上绝大部分讲建筑大数据的,充其量作“海量数据”,甚至于基本上多是“数据库”或普通数据而已,而且这些数据绝大部分都还没有被电子化。未来一个时期,建筑的数据在还没有来得及充分的格式化、数字化及BIM化的情况下,就会迎头撞上AI的降临,建筑行业又一次被高科技打断进化路径而重塑。

国内两者都很难于实施,因为两者是一对伴生的概念、方法和运作,有其一、必有其二。这在BIM技术成熟之前可能需要孕育几十上百年的过程,在今天的中国会否被压缩到短短十年之内就发展起来?并且,两者的发展是否同时会发过来极大的促进BIM的深层次发展?

虽然在总规模十几万亿的庞大的建筑产值中,BIM只占据千分之几的比重,人员数量、项目数量也如此,整体上的”BIM化率“就是千分之一。但是这一股力量已经在非常快速地成长,并且还在继续,将来也许会成为具备改造整个传统建筑行业能力的一支独特的新力量。

从最初的“禁止讨论BIM软件操作技巧”开始,到“脱离软件趣味而谈论BIM”,再到“跳出BIM谈BIM理念”,到最近的“脱开AEC而谈论BIM”,几次大的思想上的飞跃,似乎预示着BIM行业将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面貌出现在中国信息化的未来——以一种超越传统发展速度的、弯道超车的、跳跃式的过程进行转型升级。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913B0YFPO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