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拥有剧毒或强大防御手段的生物来说,“警戒色”是一种主动的信号,它能向潜在的捕食者发出明确警告:“别靠近,我很危险!”
在自然界,生物为了生存和繁衍,演化出了各种适应策略。最常见的一种就是通过模仿环境的颜色来隐藏自己。比如,变色龙能够随环境变换体色,悄无声息地融入背景;竹节虫则外形酷似树枝或枯叶,让捕食者难以察觉它的存在。
对某些动物而言,“保护色”可以让它们完美隐藏在大自然中,从而有效躲避天敌的追捕。然而,对于拥有剧毒或强大的防御手段的生物来说,它们则会采取截然相反的策略——“警戒色”。
图源:Wikipedia,箭毒蛙
警戒色是一种高度醒目的颜色和图案组合,通常是高对比度的红、黄、橙、黑、白等配色,其目的不是隐藏,而是高调地向捕食者发出警告:“我不好吃、我有毒、我会让你难受。”
当捕食者尝到某种有毒生物,它会立即体验到难吃的味道、中毒反应或剧烈的痛苦。由于猎物鲜艳的颜色在环境中非常突出,捕食者的大脑会迅速将这种“醒目信号”与“负面后果”联系起来,形成深刻的记忆。
“警戒色”就像一个视觉标签,只要捕食者再次看到这种鲜艳颜色的猎物,就会本能地避开。久而久之,“越鲜艳越危险”逐渐成为捕食者的一项生存法则。
从演化论的角度来看,那些颜色越鲜艳、警告效果越好的生物,存活和繁殖的几率也越大。
图源:Wikipedia,无毒的食蚜蝇
有趣的是,警戒色还催生了两种互相模仿现象——穆氏拟态和贝茨氏拟态。
穆氏拟态展现了一种高效的合作防御策略——多种本身就有毒的生物,共同演化出相似的颜色和图案。例如,不同科属的毒蜂和有毒蝴蝶可能共享类似的黄黑图案。捕食者只需要捕食过其中任何一个物种,就能学会避开拥有这种警戒色的物种。对于整个被捕食群体而言,它们的颜色警戒因为“抱团”得到强化,从而使每一个成员被捕食的概率大幅降低。
贝茨氏拟态是一种“无毒模仿有毒”的生存策略——一些本身无毒的生物演化出与有毒生物相似的鲜艳色彩和图案。比如,食蚜蝇模仿有毒黄蜂的黑黄相间条纹,在不需要制造毒素的情况下,靠欺骗捕食者减少被吃掉的风险。
不过,这种欺骗并不是永久有效的。当“假毒者”数量多过时,捕食者在多次捕食模仿者后并没有发生中毒或不适反应,它就会重新尝试攻击拥有这种颜色的生物,而模仿者的存活率便随之下降。
图源:Wikipedia,箭毒蛙
不同捕食者的视觉系统存在巨大差异,它们看到的世界并不相同。“警戒色”是生物经过漫长演化,针对主要天敌量身定制的,并非对所有捕食者都有效果。
许多鸟类具备感知紫外线的能力,能捕捉到大多数哺乳动物看不见的色彩。某种毒蛙的主要天敌是鸟类,那毒蛙的皮肤往往会演化出高饱和度的红色、黄色,或具备能强烈反射紫外线的结构色。
爬行动物和哺乳类动物的色觉相对迟钝,部分蛇类甚至主要依赖红外感应锁定猎物。因此,一种对鸟类来说极具威慑力的“警戒色”,在蛇或哺乳动物眼中,可能只是普通的花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