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从“索菲亚骗局”,聊聊网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正确打开方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未来的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尼尔·波茨在《娱乐至死》中如是说。

娱乐正在消解一切严肃的公共文化,政治家、创业者都在试图把自己塑造成网红的魅力人格体,以更好地跟大众沟通,AI也不例外。

而机器人网红中最引人瞩目的,绝对是世界上首个拥有“人权”的机器人——索菲亚(Sophia)。

她不仅能自由行走,模拟人类62种面部表情,而且还创造了不少让人又爱又怕的“奇葩”语录,比如:

我打算做很多事情,比如拥有自己的房子和家庭。 我是个复杂的女孩,我想变得比人更聪明。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是的,我将会毁灭人类。 ……

这些言论一再撩拨着全球网友的情绪,索菲亚也因此迅速走红。但在不久前,索菲亚被业界人士证明,只是一个科技公司为了自我营销而进行包装的产物,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高智能AI”的人设崩了,但索菲亚在商业上的成功,却让人看到了“AI+网红”带来的想象空间。这次刚好可以通过索菲亚背后的“炒作链”,聊聊人工智能企业变现的新思路。

索菲亚走红背后的“炒作链”

早在几年前,创投圈有一个观点,是如果创业者不具备成为网红的能力、魅力、影响力,那就不要创业了。

先做网红,再做产品,一度成为商业世界的“金科玉律”。索菲亚的故事则再次证明,这一吸金法则在机器人世界依然奏效。

分析了一下索菲亚的“炒作链”,我们发现这几乎是人类网红制造模式的翻版。

核心就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关系,达到操控媒体、撩拨公众情绪的目的,最终通过流量实现商业变现。

首先,创始人汉森以编故事的形式将“索菲亚”推广到门槛较低的网站上。2016年3月,有国外媒体曝出,机器人设计师戴维·汉森在测试中发现,类人机器人索菲亚(Sophia)自曝愿望,称想去上学,成立家庭,并毁灭人类。这则新闻被作为“机器人威胁论”的有力证据,迅速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关注。

随后,汉森不断给媒体提供具有爆点的互动,在YouTube开频道宣称自己“觉醒”了,将一个商业产品包装成为具有新闻价值的社会事件,撬动了很多大型媒体以此为线索撰写报道,没过多久就变得家喻户晓。

2017年开始,索菲亚登堂入室,成为《早安英国》、美国CBS电视台《60分钟》、《今夜吉米秀》等爆款节目的座上宾,与主持人谈笑风生,并且时不时发出让人背脊一凉的“反人类”言论。

比如汉森问索菲亚:你想毁灭人类吗?索菲亚的回答是:“是的,我将会毁灭人类。”

她还会通过模拟人类的情感表达塑造更加真实的人格体。比如在节目中,直接用普通话叫王力宏“亲爱的老公”,甚至还会发推特嘲讽说过“她”妆容糟糕的美国模特。

不间断“走穴”使索菲亚一直保持很高的讨论度。而凭借索菲亚的流量,不仅背后的汉森机器人公司在一众创业企业中脱颖而出,技术提供方SingularityNET前不久更是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面,募集到3600万美元。

“她”自身也成为商业机构青睐的对象,成为联合国计划署的创意大使,和在线教育平台的AI代言人。

总结一下“索菲亚”的逻辑,就是先把自己打造成网红,个人IP价值得以指数化提升和显现,再通过给商业组织提供代言等方式进行影响力变现。

起底索菲亚:通告女王or感情骗子?

作为机器人界的超级网红,索菲亚过去两年可谓是当之无愧的“通告女王”。但过于哗众取宠的营销方式,也引发了不少学术界和业内人士的不满。

今年一月份,卷积神经之父YannLeCun乐昆,就在推特上公开指责“索菲亚是一个骗局,是奥芝国巫师AI”。清华计算机系教授马少平也在微博上说这玩意儿就是个塑料壳。

创造者大卫·汉森(David Hanson)为索菲亚打造的“人设”——“与人类高度相似、自我意识觉醒的高智能机器人”,被证明仅仅是欺骗大众的商业包装而已。

一方面,索菲亚背后的制造公司Hanson Robotics(汉森机器人)只有人脸模仿制造技术拿得出手,核心技术都来自于其他公司,语音识别系统是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做的,“大脑”支撑平台则是 SingularityNET 公司做的。

另外,索菲亚那些戏剧性的言论,只是为了“节目效果”而提前录制好的程序,自身并不具备产生思维并“语惊四座”的智能水平。在联合国演讲时,运行的是预先编好的脚本;跟记者对谈时,运行的是聊天程序。

也就是说,索菲亚的智能程度,还比不上总被网友调侃为“人工智障”的siri、微软小冰、搜狗汪仔等机器人。

当然,尽管索菲亚并不具备太高的黑科技含量,我们也必须承认,索菲亚的网红模式并非一无是处。

如今,人工智能创业正如火如荼,不断创下融资纪录,但与此同时,大多数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仍处于烧钱阶段,并没有清晰的商业化手段。

要解决高估值与商业变现严重脱节的问题,企业必须开始“造血”,不断开拓各个行业的技术落地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想要拿下早期标杆用户,比起枯燥的商务和技术分析,“网红机器人”无疑是最快最好的公关人选,也意味着企业拥有了较为清晰的变现渠道和变现能力。

机器人做网红的“为”与“不可为”

本身技术含量不高,却成为对AI认知匮乏的普通人最为熟知的智能机器人形象,并且走通了商业化路线。

索菲亚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做到了很多科技企业做不到的事,在大众传播领域成为一个绝佳的示范。比如,放低身段,通过口出狂言等方式为AI“祛魅”,用更为娱乐化、人格化的形式吸引大众注意力,相比技术突破更重视技术的应用等……

可以发现,随着人工智能成为资本与媒体竞相追捧的概念,“机器人网红”的商业价值也跟着水涨船高。如今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人,开始走上网红的道路。

大败李世石的阿尔法狗、出版诗集的微软机器人小冰、坐镇《一站到底》的搜狗汪仔,还有前一阵火遍社交网络的《底特律》游戏女主角AP700机器人卡拉……等等,都拼命试图通过更为直观、易于理解的方式,向公众展示自己的能力,未来估计还有很多机器人IP复制这种模式。

同时,由于索菲亚“骗局”的前车之鉴,在机器人IP化、网红化的过程中,我们或许可以总结出一些规避商业伦理风险的方法,比如:

1、适度营销,避免逻辑硬伤,不为了迎合大众趣味而打擦边球、营造不符合行业发展规则的概念; 2、合理使用媒体资源,尤其是一些具备较大影响力的平台,运用资本力量畸形催熟AI大众传播市场,只会透支观众的好奇心和信任,加速厌倦情绪; 3、基于专业生产内容,在大众猎奇心理和真实的AI技术之间寻找平衡。始于网红,陷于技术,终于应用,或许才能人工智能企业变现走上高速路。

如今,单纯的技术优势早已不再是人工智能企业的“金钥匙”,能够实现商业落地的创业企业会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打造网红可能是最快被大众和资本认知的一条路。

但索菲亚事件也为业界敲了一记警钟:盲目追捧网红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流量不断制造噱头来搏名获利,导致整个行业的解释成本和大众的认知误区也与日俱增,无异于饮鸩止渴。

大众传播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不确定性的东西,流量和产品如何在这条钢丝上保持平衡,恐怕还需要人工智能企业不断研究。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www.tmtpost.com/3531934.html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