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三卷 大气科学与冰冻圈》出版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渐增大。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依托野外站开展长期观测与研究,推动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地球物理与地表动力灾害、材料腐蚀降解与基础设施安全等五大领域的学科发展,是支撑国家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助力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性保障。

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观测技术体系是国家野外站开展协同观测,并获取高质量联网观测数据的前提与基础。国家野外站由来自于不同行业部门的观测站组成,在台站定位、主要任务和领域方向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对野外站规范化协同观测和标准化数据积累的影响日益明显。目前国家野外站存在观测体系不统一、部分野外站类型规范化技术体系缺乏的突出问题,亟须在现有野外站观测技术体系基础上,制定标准化的观测技术规范,以保障国家野外站长期观测和研究的科学性,观测任务实施的统一性与规范性,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和学科建设发展。

2021年6月,科技部基础司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启动了国家野外站观测技术规范的研究编制工作,并成立了全国科技平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标准专家组”,组织不同领域技术骨干开展野外站观测技术规范的编写工作。两年多来,数百名野外站一线科研人员开展全力协作,围绕技术规范的编制进行了百余次不同规模的研讨和修改。作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标准专家组组长,我参与了技术规范编制工作的整个过程,也见证了野外站科研精神的传承,很欣慰地看到一支甘心扎根野外、勇于奉献和致力于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科技队伍的成长。随着国家野外站五大领域的观测技术规范编制工作的完成,该成果将以丛书形式陆续出版,并将很快开展相应的野外站宣贯工作,从而有效推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规范化建设与运行管理,为更好地发挥国家野外站科技平台作用,助力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基础性支撑。

中国科学院院士 于贵瑞

最新出版的《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三卷 大气科学与冰冻圈》包括《大气科学与气候变化》、《冰冻圈科学》和《高寒地表过程》三个分册。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三卷 大气科学与冰冻圈

编写委员会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5.9

ISBN 978-7-03-082972-6

01

《大气科学与气候变化》规范

大气科学与气候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是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大气本底、边界层气象、农林气象和大气污染等专业方向。《大气科学与气候变化》规范规定了大气科学与气候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观测目标与内容、观测指标、观测场地组成与设置、观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数据汇交与共享等内容,适用于大气科学与气候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长期定位观测。

本规范可供大气科学、地球科学、大气本底、边界层气象、农林气象、海洋气象、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领域科研和业务技术人员开展野外观测研究工作参考使用。

02

《冰冻圈科学》规范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冻圈的快速变化特征和广泛影响备受关注。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冰冻圈科学》规范针对冰冻圈科学体系,以目标为导向,系统梳理了气象、水文、物质、能量等要素指标和冰冻圈科学系统结构与过程的关系,制定了服务冰冻圈系统结构、过程演化规律长期科学目标的观测指标体系;同时,梳理并补充完善了与冰冻圈化学、冰冻圈水资源、冰冻圈生态、冰冻圈灾害以及冰冻圈遥感验证等专项观测任务相对应的要素指标,制定了冰冻圈专项观测指标体系;对各指标采集的场地及技术方法等进行了描述。

本规范可供国家野外台站的长期监测与研究人员以及对与冰冻圈密切相关的国内其他部门的系统观测相关人员使用;也可供冰冻圈科学、大气科学、地理学、地质学等相关学科科研人员阅读参考。

03

《高寒地表过程》规范

高寒区地表过程观测对于回答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影响,服务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高寒地表过程》规范围绕高寒区不同地表下垫面的特殊大气过程、水文过程、生态过程及其相互间联系,提出了长期观测任务,制订了地面气象、大气环境、冰川、河流、湖泊、高寒草地、亚高山森林等不同观测要素的指标体系,明确了观测场地和观测技术方法。同时,针对高寒区地表过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出了大气水汽传输过程、高寒生态系统碳循环、高寒湖泊—大气过程、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影响等专项观测任务和观测指标以及技术方法。

本规范可供高寒地表过程类国家野外站的长期观测和研究工作人员使用;也可供生态学、冰川与冻土学、水文学、大气科学、地理学、地质学与遥感监测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参考。

之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一卷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四卷 地球物理与地表动力灾害》已出版。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一卷 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编写委员会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4.3

ISBN 978-7-03-078220-5

本系列规范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长期生态学研究为导向,指出了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领域野外站观测技术规范的基本任务与内容,提出了野外站长期观测与专项观测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明确了本领域不同类型野外站的观测指标体系、观测技术方法和观测场地建设要求,制定了明确的数据汇交与管理要求,以保证观测数据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比性,从而推动开展全国和区域尺度的联网观测与研究。

本系列规范适用于指导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领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相关行业部门野外站开展观测研究工作。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四卷 地球物理与地表动力灾害(全5册)

编写委员会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5.5

ISBN 978-7-03-081962-8

以国家战略需求和长期地球物理与地表动力灾害研究为导向,指出了地球物理与地表动力灾害领域野外站观测技术规范的基本任务与内容,提出了野外站长期观测与专项观测相结合的技术体系,明确了本领域不同类型野外站的观测指标体系、观测技术方法和观测场地建设要求,制定了明确的数据汇交与管理要求,以保证观测数据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比性,从而推动开展全国和区域尺度的联网观测与研究。本系列规范适用于指导地球物理与地表动力灾害领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及相关行业部门野外站开展观测研究工作。

本系列规范可供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天文学、灾害学、水文学、水力学、水土保持学、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工程地质学等学科领域科研人员开展野外观测研究工作参考使用。

本文摘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三卷 大气科学与冰冻圈》一书,内容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观测技术规范

第三卷 大气科学与冰冻圈

编写委员会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25.9

ISBN 978-7-03-082972-6

责任编辑:石 珺

(本文编辑:刘四旦)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nfmkXVoFt4t-yTnPQD9Gzr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