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中科院储能专家要“上天”了:入选航天员,将去太空做锂电实验!

第一个“上天”的储能领域专家来了!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获悉,10月30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宣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人员信息,包括指令长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以及一位储能圈的“熟面孔”——张洪章。

80后学霸

公开资料显示,张洪章是1986年出生的科研新锐,现在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博导,2020年9月作为载荷专家入选为中国第三批航天员,妥妥的“文武双全”。

张洪章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堪称“学霸模板”:

2004年至2008年,张洪章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中科院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并获工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张洪章进入大连化物所工作,2013年7月起任研究所副研究员;2015年7月起任课题组长;2018年7月起任研究员。

张洪章还曾获得辽宁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机械工业技术发明二等奖、大连化物所青年优秀奖。2019年,他还入选大连市杰出青年科技人才。

大连化物所储能技术研究部组织架构

值得一提的是,张洪章研究的课题大部分是当下储能圈的“香饽饽”方向:一是锂/硫原电池、低温动力电池、铅炭蓄电池、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的设计及关键材料开发,涉及碳材料、正负极活性物质、隔膜、电解液、集流体与电池结构等领域;二是全钒液流电池用离子传导膜的研发,包括离子交换膜、多孔离子传导膜等。

张洪章的研究成果更是含金量拉满:2013年,突破全钒液流电池非氟离子传导膜技术,直接实现进口替代,帮行业省下“冤枉钱”;2016年,研究出能在-40℃充放电的低温锂离子电池,性能甩磷酸铁锂几条街;2019年,开发出高比能量锂/氟化碳原电池关键材料(替代进口)及电芯制备技术,性能直接冲到当时国内顶尖水平。

太空中做锂电实验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注意到,这次张洪章是以“载荷专家”的身份“上天”,简单说就是太空科研负责人。据介绍,载荷专家主要承担实验载荷管理、维护及数据采集分析,涵盖空间生物学、物理学等研究领域,需具备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及3年以上从业经验,没点真本事可扛不起这活。

在和媒体见面时,张洪章还透露了个好消息:“我感到无比幸运的是,我参与的科研项目,也将在此次神舟二十一号任务中搭载上行。”他还表示,能够将自己设计的实验带上空间站,是每一位载荷专家的夙愿。

华夏能源网&华夏储能还注意到,按计划,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在轨期间将新开展27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主要针对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航天新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此外,神舟二十一号还上行了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空间站在轨智能算力平台试验等搭载项目。

可能有人会问,为啥非要在太空测锂电池?地球上测不了吗?还真不一样。

锂离子电池是航天器电源系统的关键储能设备。在中国,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七号,飞船配置的都是镉镍蓄电池,从神舟十八号开始换成了锂离子电池。别小看这一换,直接给整船减重50公斤,相当于多带好几箱太空物资。

更关键的是,相较于镉镍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没有“记忆效应”。“记忆效应”是指电池在长期小负载并不断充放电时,一旦耗电量增加、回到满负荷状态,电池会出现供电能力不足的问题。

锂离子电池没有“记忆效应”,能够使神舟飞船克服不规律充放电问题,不仅能在空间站多待几天,还更安全可靠。

如今,神舟二十一号发射在即,就等着张洪章从太空发回“实验报告”。说不定这次研究能给地面储能技术也带来新启发,那样的话,将可能推动储能产业向前迈出一大步。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Q4q5GgOxjnTUFqULLslhTM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