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手动焊线机线弧优化提升键合可靠性的实操指南

一、目标与评估指标​​

•形态目标:线弧应“高而稳、顺而直”,跨越障碍时避免急折与松弛,确保不与芯片边缘、台阶、相邻引线或塑封料流动路径发生干涉。

•量化约束:

•线弧高度需明显高于芯片/台阶最高点,同时避免过高引起塑封“线扫”(Wire Sweep);工程上常以“弧高≥器件最高点+安全裕量”为起点,并结合样机振动/跌落仿真与实测修正。

•跨距较大时优先采用“标准弧/斜坡弧”,必要时用“反向弧”抬高近端,降低远端下垂;弧线尽量保持平滑过渡,避免尖角与突变。

•可靠性验证:以破坏性拉力(Ball Pull)与剪切(Ball Shear)为主,辅以显微外观、X射线/截面检查短路与空洞;拉力断裂位置应主要落在“金球本体/颈部可控区域”,避免频繁在“第二焊点根部”或“线体中段”失效。上述验证能直接反映弧高、弧形与参数匹配是否合理。

​​

二、关键参数与动作要点​​

•线弧高度与搜索高度:逐步提升“弧高/搜索高度(Search Height)”,观察弧线从紧绷自然松弛的变化,选择“自然下垂且不碰障碍”的窗口;过高会降低自然频率、易被塑封流体扰动,过低则摩擦风险上升。

•线弧轨迹与形状:优先使用设备提供的“标准弧/斜坡弧/反向弧”等预设轨迹,结合XY微调使弧线对称、跨距中点不过度下探;对高台阶/深腔场景,通过“分段编程+多控制点”平滑过渡,减少急折带来的应力集中。

•第一焊点(球焊):EFO烧球直径建议控制在约2.5–3×线径,球形饱满、无拖尾;超声功率/时间/压力采用“小步递增”找到既成球稳定又不伤焊盘的窗口。

•第二焊点(楔焊):超声能量与压力匹配材料体系(Au/Al/Cu),压力通常小于第一点以避免切断金丝或损伤镀层;尾丝留足但不宜过长,防止下一球过大或摆动。

•运动与节拍:下降/键合/上升/移动各段速度要协调,避免高速起停导致线弧抖动或形状失控;必要时降低移动速度以稳弧。

​​

三、按场景的弧型选择与设置​​

•高台阶/深腔跨越:采用“斜坡弧(Bowed Loop)”抬高中段,保证跨距中点与台阶的安全间隙;近端/远端落点分别靠近焊盘中心,减少颈部与根部受力。

•密集布线/防短路:采用“反向弧(Reverse Loop)”将弧峰靠近第二焊点侧,抬高近端避免与相邻引线干涉;弧峰与相邻金属化区域保持足够净距。

•长跨距与抗扫:在满足高度的前提下尽量缩短自由跨度、避免过大的弧倾角;必要时微调弧高与跨距配比,并在样机阶段做塑封流动/振动条件下的线扫风险评估。

•多排焊盘/叠die:弧型需兼顾“层间净空与下层互连可达性”,优先选择平滑、低应变的弧线,减少转折处的应力集中。

​​

四、闭环优化流程与验证​​

•基线建立:按设备商推荐参数建立基线(含EFO、第一/第二焊点、弧高/轨迹、尾丝),先打样观察显微形貌与拉力/剪切的批次一致性。

•单变量法优化:按“EFO第一焊点弧型/弧高第二焊点尾丝”的顺序逐一微调;每次只改一个变量,记录显微外观、拉力/剪切与外观缺陷(颈部缩颈、根部裂纹、球过大/塌陷、线尾过长等)。

•设计与工艺协同:若点间距偏大导致弧坍塌或点间距过小易搭接,需与版图共同优化焊盘/指间距与弧型窗口;工程经验表明,当键合点间距过小(如<约1.3 mm)易坍塌,过大(如>约1.8 mm)易松弛,需结合设备能力与材料特性选取中间稳定窗口;同时确保键合点与周围金属化区域保持足够净距(工程上常以≥40 μm或≥PAD尺寸的50%为起点)以避免刮蹭与短路。

•批量一致性:锁定参数后做小批量试制,复测拉力/剪切分布与显微抽检,必要时将拉力目标值与断裂位置纳入过程控制与出货抽检。

五、常见弧型缺陷与快速修正​​

上述修正应结合显微观察与拉力/剪切数据同步验证,确保“形貌—强度—可靠性”一致性。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P7TgA1NJPMCn4wUBIGr-Sc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