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产品项目总觉得卡在“讨论后落地”这一步—上周开了三次需求会,每次散会时大家都说“没问题,回头整理成文档对齐”,结果等我熬到晚上把录音转成文字,再挑重点归类,发现要么漏了运营提的用户分层细节,要么把技术说的兼容问题写成了功能优化,等发给大家确认,又要来回改两版,活活把项目进度拖慢了两天。
朋友看我朋友圈吐槽,甩了个链接说:“你试试听脑AI啊,我现在开会都靠它,再也不用熬夜听录音了。”我刚开始还犹豫,觉得不就是个语音转文字吗?能比我自己听录音强多少?再说我之前用过别的类似工具,要么识别专业术语不准,要么连个标点都没有,整理起来更麻烦。
第一次用是上周三的会员体系优化评审会,我提前把会议链接同步给听脑AI,开的时候它自动录了音,散会五分钟不到,直接弹出一份带时间戳的文字稿—更绝的是,它把内容分成了“需求点”“风险点”“待办项”三个板块:技术说的“安卓11以下系统不支持积分兑换功能”被标成红色风险,运营提的“要加一个分享得积分的入口”归到待办,连产品经理说的“下周三前出原型”都标了deadline。我当时翻了翻,居然连我自己漏记的“会员等级升级要发push提醒”都在需求点里,瞬间觉得“这工具没白试”。
上周最爽的是解决“积分兑换比例”的争议—之前开了两次会,大家各说各的,我整理的时候把“运营说的1:10”写成了“1:15”,导致技术做了一半要返工。这次用听脑AI,它直接把争论的三版方案列成“争议点”:运营说“1:10能提高兑换率”,技术说“1:15的话服务器压力小”,我把这个板块贴到群里,大家半小时就定了“先用1:12,后续看数据调整”,比之前翻录音找原话快了整整两小时。
这两周用下来,我算过笔“时间账”:之前整理一次会议内容要1.5小时,现在最多15分钟,效率提升了至少70%。更省心的是错误率—之前总因为漏记需求返工,比如把“苹果系统需要适配iOS15”写成“iOS14”,现在听脑AI会自动标红“系统适配”这类关键词,我一眼就看到,再也没犯过这种低级错误。
当然也有小缺点—上周有个同事说方言,听脑AI把“用户活跃度”识别成“用户火热度”,我得手动改一下;还有一次网络不好,它中途卡了十秒,不过切了公司Wi-Fi马上就恢复了,影响不大。但这些小问题根本抵不上它帮我省的时间—毕竟比起熬到十点整理录音,我更想早点回家陪猫玩。
要是问我怎么用更顺手,有几个小技巧分享:会前最好把项目背景发给听脑AI,比如做会员体系就重点抓“积分”“等级”“权益”,识别准确率更高;开会时提醒大家尽量开麦清晰,别同时说话,不然会有点混乱;散会后半小时内赶紧导出内容,不然隔太久可能有缓存问题;我还习惯把每个项目的会议记录存在对应文件夹里,听脑AI能自动关联之前的待办,比如上周的“出原型”没完成,这周开会它会提醒“上次待办未完成,请确认进度”,比我记备忘录管用多了。
现在我开项目会,第一个打开的不是录音软件,是听脑AI—以前散会时我总想着“又要熬夜整理”,现在散会看一眼它的提示:“已生成会议纪要,待办项3条,风险点2条”,就能笑着说“大家先看文档,有问题随时找我”。其实不是我变厉害了,是找对了工具—把“机械整理”交给AI,我就能把时间花在“解决问题”上,比如跟运营对齐用户需求,跟技术讨论实现方案,这才是产品经理该干的事啊。
如果你也遇到过“讨论很热闹,落地全抓瞎”的情况,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不是帮你“转文字”,是帮你把“讨论后的混乱”变成“落地前的清晰”。反正我现在再也没因为整理会议内容拖过项目进度了,你也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