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太空“全家福”又出片了!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顺利入轨后,于11月1日3时22分,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3.5小时,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
作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中国空间站重量达百吨级、工作生活空间超100立方米、综合技术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堪称“太空中最闪亮的星”。
尽管“天上有人”已成常态,但历次发射与会师依然备受关注。即便作为外行的观众,也能从每次的“不一样”中,读出中国航天的坚实脚步。
以交会时间为例,从最初神舟八号耗时约2天,到神舟十二号至二十号的6.5小时,再到如今的3.5小时,数字的跃动意味着中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完成了从“基础验证”到“常态化应用”再到“高效优化”的又一次重大跨越。
此外,本次乘组涵盖了“70后”“80后”“90后”三个年龄段。媒体见面会上,指令长自信分享,“想象一下:一边钻研科学实验,一边在空间站里种菜养花、吟诗打拳,让中国空间站变成太空中的‘桃花源’!”
再则,此次有四只小鼠拿到太空体验券,国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将首次在轨实施。
创新突破、游刃有余,当中国智慧、中国志气、中国实力燃动苍穹,许多人都会忆及来时路。上世纪90年代初,强国联合打造国际空间站,中国因技术薄弱被排除在外。2011年,美国国会通过“沃尔夫条款”,以立法形式全面阻断中国在航天领域接触与利用美国技术的任何可能。层层壁垒,让中国人更深刻地意识到,求人不如求己,唯有自身强大才是硬道理。一代代航天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朝着星辰大海坚定向前,终于推动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中国航天屡创辉煌,许多人都会想起一张旧报纸的往事——2005年,《科学发现报》曾刊登过世界各国的探月计划表,如今回望,绝大多数国家徘徊不前,只有中国说到做到了。“大家一起吹吹牛,你却默默争一流”的调侃中,承载着多少骄傲。
更为难得的是,中国空间站正常运营后,成为全球首个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的空间站项目。当意大利宇航员在太空发出的推特中引用中国古文《兰亭集序》中的句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世界看到了古代中国的浪漫,更领略了当代中国的胸怀。
航天事业,关乎宏大战略,亦造福社会大众。随着一项项空间科学实验有序开展,越来越多的成果改变着社会生活。太空蔬菜备受好评,航天育种助力年增产粮食约26亿公斤;围绕航天员在轨生活研发的骨丢失对抗仪等可应用于防止退行性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空间站里的“天宫课堂”越发精彩,新颖的授课方式点燃无数少年的飞天梦、科技梦……数据显示,中国空间站安排在轨实施了100多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4000余项成果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梦想的一大步。”此次神舟二十一号出征太空,选在了钱老逝世16周年纪念日。钱老曾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如今,这个问句已然有了答案。以地球摇篮为起点,以接续奋斗为阶梯,中国航天会越来越精彩,在浩瀚宇宙中不断书写壮丽新篇。
--------- The End ---------
撰文:杜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