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功臣的悲壮抉择:赵九章,被遗忘的"航天奠基人"
1968年,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赵九章,在宿舍中吞下几十粒安眠药,静静的躺在床上离去了,在中国卫星的功臣名单中,他排在第一位,比钱学森排名更高!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卫星事业的头号功臣,原本是气象学领域的顶尖学者,却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毅然扛起了从零起步的航天重担
比钱学森排名更高,这八个字背后,藏着中国航天最悲壮的开创史,也藏着一位学者以身许国的决绝。没人会想到,这位能在气象学界搅动风云的顶尖人物,会把后半辈子的心血,赌在一个当时连门槛在哪都摸不清的领域里。
赵九章的起点,本是另一条星光大道。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留学德国,师从气象学权威柯本,回国后一手搭建起中国近代气象学的框架,建立起首个高空探测机构,连竺可桢都称他是中国气象学的奠基人之一。40多岁时,他已是中科院学部委员,手握多项突破性成果,在气象领域的地位无人撼动。可就在这时,国家的一声召唤,让他彻底改写了自己的人生轨迹。
1958年,当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传遍全国时,赵九章没有丝毫犹豫。他手里的气象数据图纸还没捂热,就接下了组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任务——这便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是中国航天梦的第一个摇篮。彼时的中国,别说造卫星,连相关的基础理论都一片空白,国外的技术封锁像铜墙铁壁,能参考的只有零星的外文资料。赵九章带着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从翻译文献开始,在实验室里搭起简陋的设备,一点点啃下卫星总体设计轨道计算这些硬骨头。
他为什么能成为卫星功臣第一人?答案就藏在那些从零开始的突破里。是他牵头制定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初步方案,明确了先搞探空火箭,再搞卫星的技术路线;是他主导研发了卫星所需的遥感、测控等关键技术,为后续发展铺好了路基;更是他四处奔走,从各高校、科研院所调集人才,硬生生为中国航天攒起了第一支种子队伍。钱学森先生后来曾说:赵九章是中国空间科学的开拓者,没有他早期的铺垫,卫星事业不会这么快起步。这份评价,正是对他头号功臣身份的最好注解。
可谁也没料到,这位为航天事业耗尽心血的功臣,会在特殊年代里遭遇无尽的磨难。他被污蔑、被批斗,曾经呕心沥血搭建的科研团队被打散,倾注心血的研究资料被烧毁。这位一辈子温文尔雅的学者,看着自己守护的航天梦陷入停滞,看着战友们一个个倒下,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1968年10月26日,在一个普通的宿舍里,他选择用最决绝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口袋里还装着未完成的卫星方案草稿。
直到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划破天际,那清脆的《东方红》旋律响彻太空时,很多人才想起,这个让国人沸腾的成就背后,那位早已离去的奠基人。1999年,国家追授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证书上功勋卓著四个大字,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告慰,可这份荣誉,他终究没能亲眼看到。
如今提起两弹一星元勋,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钱学森、邓稼先,却很少有人记得赵九章。可正是这位跨界的气象学家,用自己的学术生涯和生命,为中国航天铺就了第一块基石。他的选择,是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缩影——国家需要之处,便是使命所在,哪怕前路是万丈深渊,也愿一往无前。#中国航天的卫星##两弹一星##两弹元勋勋章#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