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勤生”对话“新面孔”与进博同行,与中国消费者面对面
对话嘉宾:
张 蕾 拜耳中国及东北亚区传播副总裁
斯蒂芬·达令 小小伞品牌创始人
本届进博会,170家企业和27家机构第八年参展,成为展会的“全勤生”。同时,本届进博会参展企业较上届新增600多家,其中不乏第一次参展的“新面孔”。记者邀请到连续8年参展的德国生命科学企业拜耳和首次参展的新西兰儿童营养品牌小小伞相关负责人,请他们分享对于进博会以及中国市场的看法与期待。
记者: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常办常新、越办越好,您如何看待进博会这一平台?
张蕾:进博会给企业提供了将展品变为商品、从展商变为投资商的机会。我刚开始参展的时候,跨国企业更多是把全球的创新成果带到中国。随着进博会的举办,跨国企业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市场、接触中国的消费者和客户,和中国合作伙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实现共创共享。
斯蒂芬·达令:我们很早就知道进博会这一平台,考虑到今年公司业务足够成熟,我们才选择主动参加。通过进博会,我们找到了不少发展的机遇,也遇到了许多与我们同频共振的伙伴,他们向我们分享了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让我们很受启发。
记者:通过实地参与进博会,您有哪些感受与收获?
张蕾:8年来,我们见证了进博会越办越大、越办越好,参展商品的种类、复杂程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借助进博会强大的溢出效应,我们有机会接触到众多合作伙伴,并进行开放式合作和创新,推出更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斯蒂芬·达令:进博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直接与消费者互动的机会。我们尝试将品牌的理念讲给消费者,也向消费者学习该怎样去生产、推出商品,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展会结束后,我们会系统讨论意见与反馈,更好地将公司的产品推广出去。
记者: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全球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您如何看待跨国企业在华的发展与机遇?
张蕾:从创新和市场的角度,中国无疑是拜耳在全球重要的战略支柱。不久后,我们将在北京亦庄正式投入运营开放创新中心。我们希望将更多合作伙伴纳入创新生态体系中,把更多的创新前沿成果转化成产品,服务更多中国客户。未来,我们愿意持续投资中国,利用好中国创新引擎的力量,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斯蒂芬·达令: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且向外国企业敞开大门。我们要更快更好地深耕中国市场,为中国消费者提供来自新西兰的高品质商品。(吴 凯 张安宇 梁晓健)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