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为什么机器人要做成人形?解答段永平的疑问

为什么机器人要做成人形?解答段永平的疑问

段永平的疑问——“我不是太理解为什么要有人形机器人”——代表了在商业和常识层面最理性和直接的拷问。

一、纯粹的工具理性来看,“炒菜机器人确实不必长得像保姆”

在特定、封闭、规则化的场景中(如生产线、仓库),为特定任务优化的非人形机器人(如机械臂、AGV小车)在效率、成本和可靠性上,都远超一个昂贵且复杂的人形机器人。

给一个只需搬运箱子的机器人装上头颅、双手和双目,无疑是资源的浪费。您质疑“是不是要有头我就不知道了”,在逻辑上完全正确——对于绝大多数任务,一个感知环境的传感器阵列远比一个拟人的“头”更高效。

如果机器人的使命仅仅是替代单一、重复的劳动,那么执着于“人形”无异于舍本逐末。您的疑问,正是戳破了当前行业泡沫中最脆弱的那一部分。

二、 超越“功能”:人形是通往“通用性”的钥匙

然而,当我们把视野从“专用工具”提升到“通用智能体”时,逻辑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形,并非目的,而是实现通用性的最优策略。其核心优势在于对我们所处世界的无缝适配。

1. 环境适配:我们生活在一个人形世界里

环顾四周:我们家里的门把手、楼梯的阶梯高度、汽车的操作踏板、工厂的工具手柄……我们整个物质文明,从建筑、交通到工具,无一不是根据人类的双足站立、双手操作的生理结构而设计和优化的。

“轮子”的局限:段永平提到“四个轮子,有很多地方可能去不了”,这完全正确。轮式机器人在平坦道路上效率极高,但面对楼梯、门槛、崎岖路面时便束手无策。而人类的双足形态,是数百万年进化出的、应对复杂地形的最优解之一。人形机器人继承这一形态,意味着它无需我们对世界进行任何改造,就能立即、无缝地接入我们现有的所有环境。

“手”的不可替代性:人手是自然界最灵巧的工具。从拧螺丝到拿取水杯,从操作键盘到进行手术,其通用性无与伦比。赋予机器人一双仿人的手,意味着它能使用我们现存的所有工具和设备,而不是要求我们为机器人重新设计一整套专属工具。这种兼容性的经济价值是巨大的。

2. 技术复用与交互直觉:降低社会接纳成本

人形是一个天然的、通用的技术平台。一旦我们解决了人形机器人的运动和控制问题,它就能成为一个稳定的“身体”,承载各种人工智能的“大脑”。今天在AI大模型上取得的突破,可以几乎无损耗地迁移到人形机器人上,因为它与人类的交互模式是共通的。

我们可以通过手势、眼神、语言自然地指挥一个人形机器人“把那个杯子递给我”,因为它拥有和我们相似的身体参照系。如果面对的是一个多臂蜘蛛形态的机器人,光是学会如何与它沟通,就是巨大的认知负担。

三、 代替“真人”为人类提供爱与陪伴

您可能还会听到一种更大胆的猜想:将机器人做成人形,是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情感或生理需求?

在高度仿真的“伴侣机器人”这一细分领域,这确实是部分商业动机。

但是主流科技界研发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驱动力,是生产力、自动化和通用智能,而非情感或性的满足。

我们追求的“拟人化”,其目的是为了建立信任、实现高效的自然交互,而不是为了激发人类的情感投射。事实上,过度拟真而落入“恐怖谷”效应,反而是主流研发极力避免的。

将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主要归因于此,就如同因为成人网站的存在而认为互联网的主要目的是色情一样——它看到了一个真实但局部的现象,却错过了支撑整个生态系统的、更广阔的技术逻辑。

四、 愿景与挑战:一场关于未来的豪赌

人形机器人正是一场面向未来的豪赌。赌的是开发一个通用的机器人平台,其长期价值将远超开发无数个专用的机器人。

在未来老龄化社会劳动力锐减时,能有一个通用劳动力无缝填补空缺。人形是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最佳物理载体。

让双足机器人像人一样稳定奔跑、跳跃,让双手能进行精细操作,所需的运动控制、能量效率和材料科学都是巨大的挑战。

执着于人形,并非出于美学偏好或某种特殊需求,而是出于一种深刻的务实——对人类中心主义世界的务实。

这背后,不仅是对效率的计算,也包含着对人类文明遗产的尊重,以及一种古老的、希望创造另一个“自己”的梦想。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nROMDHDIMMj4h7HikKG7vLQ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