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篇文章分享
哈喽,这里是Clip设计夹,今天分享的是「导航组件设计」。
导航组件的命名很容易产生混淆,即使是相似的组件,在不同的设计指南中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名称和功能界定。
例如在谷歌的Material Design 3设计指南 (MD3) 中,为导航栏,用于切换应用内3-5个核心功能版块;为顶部应用栏,为底部应用栏,聚焦当前页面的导航控制 (如返回)、功能操作 (如搜索) 与信息展示 (如标题)。
但在苹果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设计指南 (HIG) 中,将定义为标签栏,将定义为导航栏。
为什么HIG中对导航栏的定义不同呢?
我认为iOS中的不仅仅是展示标题,还是一个功能导航,可以返回上一级,强调层级导航与页面操作的整合;聚焦跨版块快速跳转,用于切换不同的版块,因此被定义为标签栏。
行业内还存在常见的别名:导航栏可称GNB (全局导航栏)、标签菜单;顶部应用栏可称操作栏、标题栏 (网页端常用)。多数团队会根据内部的沟通习惯灵活定义组件名称,核心是明确组件的功能边界而不是纠结专业的术语。
01 导航栏设计规范与使用方法
导航栏是产品的全局导航核心,提供3-5个功能入口,确保用户快速切换核心功能版块。
基础构成
为容器、为激活指示器、为图标、为标签文本、为数量提示徽标 (可选)、为状态提示徽标 (可选)
布局设计
宽度分配:容器宽度按功能数量均分列宽,如4个功能则每列占1/4宽度,确保每个入口的视觉均衡。
背景处理:可通过填充色与背景内容区分,如果后面没有冲突的内容,容器的颜色可以与背景颜色相同。
图标规范
导航栏中的功能优先用图标展示,如果图标的含义比较模糊,可以根据需要搭配文本说明。
通常激活状态使用面性填充图标,未激活状态使用线性轮廓图标。如果没有实心面性图标,可以在图标下面加一层激活背景,来强化选中状态。
适配规则
导航栏作为第一优先级的导航,默认展示在页面的最上层,仅可以被对话框、底部面板、导航抽屉或键盘等元素临时覆盖。
在手机等小型设备中,导航栏固定于顶部或底部,节省页面空间,保障操作便捷性;
在平板等中型设备中,导航栏固定于页面边缘,作为主要导航入口;
在电脑等大型设备中,常采用抽屉导航形式,可以将导航设置成展开或折叠状态,适配高频页面切换场景。
02 顶部应用栏设计规范与使用方法
应用栏聚焦当前页面的功能支持,分为顶部应用栏与底部应用栏,主要是承载页面导航、操作入口与信息展示的功能。
基础构成
为容器、为导航型图标、为标题文本、为功能型图标。
导航型图标位于容器左侧,用于展示打开导航抽屉的菜单图标、展示页面跳转的返回图标这两种形式。
功能型图标建议最多配置3个常用的操作图标,优先级高的操作前置;当图标超过3个时,可以考虑将次要的操作折叠放到“更多”图标中。
类型与适用场景
居中对齐型:适用于产品主页,展示产品名称或核心页面的标题。
小型尺寸:适用于子页面或滚动视图,支持返回导航与多操作入口。
中等尺寸:页面滚动前的初始状态,用于展示较大尺寸的页面标题。
大型尺寸:强化页面标题视觉权重,提升页面识别度。
03 底部应用栏设计规范与使用方法
基础构成
为容器、为查看更多图标、为功能按钮、为悬浮按钮
使用约束
底部应用栏仅适用于移动设备,能承载2-5个页面操作选项。当底部的操作选项少于2个时,不建议使用底部应用栏这种组件样式。
底部应用栏与导航栏不同。导航栏提供前往目标页面的路径,而底部应用栏可以同时包含目标页面和操作。
避免在底部应用栏中强行堆砌功能,次要操作可以考虑折叠;不建议放置含义模糊的图标,避免提高用户认知成本。
全局适配规则
当顶部应用栏与底部应用栏组合使用时,需保持操作结构的一致性:
导航类操作集中在顶部应用栏,次要操作折叠为“更多”菜单,放到顶部应用栏的右侧;搜索等高频通用操作需要固定位置,保障用户操作习惯的连贯性;删除等操作放置在顶部应用栏中,强化视觉警示。
04 导航栏组件使用原则
精简原则:导航栏操作图标不超过5个,应用栏操作图标不堆砌,避免视觉杂乱。
适配原则:根据设备的尺寸选择合适的导航组件央视,保障不同场景下的操作便捷性。
灵活原则:不需要严格拘泥于组件术语,先保证团队内部明确组件的功能和定义,确保沟通一致。
体验原则:组件使用需贴合用户认知,导航栏聚焦“跨版块切换”,应用栏聚焦“当前页操作”,清晰的边界可以降低用户的学习成本。
更多设计干货,欢迎长按下图识别⬇️,加入Clip设计夹知识社群获取。任何设计问题都可随时提问,我会尽我所能为你解答,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