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传统与西化,如何共筑上海的市民社会?

本期书单有三本左翼相关的书,分别是《识字的用途》《危险地活着》《理论的危机》,《识字的用途》批判的是英国50年代的流行文化,虽然字面意义上的文盲已经不存在,但商业广播节目、流行歌曲、性与暴力小说等等娱乐产品,依然阻碍着人们通往解放的道路。《危险地活着》是“纪录片之父”伊文思的传记,伊文思大半生都徘徊于政治与艺术之间,他将自己的艺术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信仰,拍摄各国的革命,然而却遭遇了令人扼腕的痛苦。《理论的危机》是追溯了《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的作者汤普森的学术历程,汤普森一直在追寻战后两种意识形态以外的另一重方案,但对于共产主义运动来说,他终究是一个局外人;有两本法律相关的书,《机器人是人吗?》关注的是如果人工智能已经不可避免成为我们的未来,那在法律上要如何保护真实的人不被人工智能侵害,《正义的直觉》指出人们的道德直觉在立法上的作用,即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社会成员,实际上也具有非常精细复杂的正义判断能力,符合人们道德直觉的法律会有更多的人遵守;还有一本关于日本经济危机的《日本的迷失·崩溃 : 1996-1998》和一本以色列建国史的《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前者讲述90年代日本政治与金融界如何疲于应付经济危机,一次次错误的决策又如何累加成越演越烈的风暴,后者从犹太复国主义谈起一直到巴以冲突,娓娓道来以色列的历史。

本期主要推荐的《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近代上海是城市化、西化与现代化三者盘根错节下的复杂产物,上海的移民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农民身份到小市民与小商人身份的转变。本书聚焦于上海近代普通人(贫民和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而非上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20世纪初的上海在我们通常印象中是中国最西化、最现代化的城市,本书呈现的却是一个介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能够理性面对两个极端,固守传统并与西方共融的上海。这市民社会沉淀为这个城市的底色,里弄内外的各种故事,历经各种整顿消毒顽强地延续至今。

本期书目

霓虹灯外

[美]卢汉超 / 段炼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18-9

上海的市民生活,既诞生于与西方文化的融合,也根植于里弄间、那固守的传统

《霓虹灯外》是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近代上海是城市化、西化与现代化三者盘根错节下的复杂产物,上海的移民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从农民身份到小市民与小商人身份的转变。本书聚焦于上海近代普通人(贫民和中下层阶级)的日常生活,而非上海灯红酒绿的上流社会。20世纪初的上海在我们通常印象中是中国最西化、最现代化的城市,本书呈现的却是一个介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能够理性面对两个极端,固守传统并与西方共融的上海。

本书的三个部分,分别展现了上海的移民群体在不同场景和不同阶段中的生活状态。首先细述了上海这座移民城市逐渐发展、变迁的过程,并以上海移民中的典型群体——人力车夫为例描摹了移民群体在当时的生存状态;然后介绍了两种城市移民群体的典型住宅形式——城市贫民的“滚地龙”和棚户区以及属于小市民的里弄社区,展现了近代上海普通市民的居住环境的典型图景。极具上海地方特色的里弄,具有多种功能,它改变了老百姓日常生活方式,形塑了某种居住空间下的身份认同感,居住社区概念得以形成。最后展现了石库门内和石库门外所分别拥有的不同生活场景,弄堂之内是上海小市民们日常起居的空间,弄堂之外的街道是属于小市民们的消费空间,探讨了弄堂分隔下两种不同空间的市民文化。

作者试图探讨的是中国近代城乡关系、城市市民身份认同以及如何用西方观念来了解中国城市中日常生活的问题。

日本的迷失·崩溃 : 1996-1998

[日] 西野智彦 / 兴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中信出版集团 / 2018-10

90年代日本政治与金融界如何疲于应付经济危机,一次次错误的决策又如何累加成越演越烈的风暴,最终使日本进入了“迷失的20年”

平成金融危机又称“迷失的20年”,指的是19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它使日本失去了20年的发展,其余威影响至今。考虑到20年前的日本与今日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检讨日本在应对危机时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场经济危机共经历了三波动荡。比起第一波动荡,后两波更为凶猛。记者西野智彦继前作《检证经济暗云》(中译本《日本的迷失·前夜》已于2017年出版)之后,又联手前同事轻部谦介推出第二弹《日本的迷失·崩溃》(日文名《检证经济失政》),着重处理的是1996-1998年的后两波动荡。

轻部和西野作为长期奔走在第一线的金融记者,四处采访当事人尤其是政府官员,查阅了大量的机密一手资料,及时刊发了一系列新闻报导。后由轻部提议,两人联手将零碎的诸多报导系统化整理成书,因此就有了本书及其前作。因此,同前作一样,本书既像新闻报导那样,有机密的独家资料(可惜还没有到可以公开信源的时候,因此这些消息的来源我们无从知晓),有波澜起伏的事件,有性格迥异的人物,但同时也克服了新闻碎片化的缺陷。欲了解日本政治与金融界如何疲于应付经济危机,一次次错误的决策又如何累加成越演越烈的风暴,最终一发不可收拾,本书是一本绝佳的参考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译者吸取前作教训,在书中加了不少译注,帮助不了解日本制度的读者理解。当然,如果译注在形式上能够规范化,则更为完美。

以色列 : 一个民族的重生

[以]丹尼尔·戈迪斯 / 王戎 译 / 宋立宏 校译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8-9

为什么会有犹太复国主义?今天的以色列国是如何产生的?以色列在建国后又发生了些什么?

犹太民族以其所经历过的苦难而闻名于世,从千年离散,到纳粹大屠杀,到至今仍不断上演的巴以冲突,无一不是世人皆知。然而除此之外呢?为什么会有犹太复国主义?今天的以色列国是如何产生的?以色列在建国后又发生了些什么?要以尽量简洁的篇幅,用平衡的观点,处理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件易事,丹尼尔·戈迪斯的《以色列:一个民族的重生》却做到了。

尽管是一本严谨的史学著作,本书却丝毫不晦涩难读,长达20多页的引用文献列表与正文流畅的行文和谐并存,犹太民族的复国理想与实践得到了完整而全面的呈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不同于同类作品,本书在陈述作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以色列国史时,既不是外人只见皮毛的视角,也不是内部坐井观天的立场,而是在内外之间游刃有余,这一点足以使本书从一众以色列史著中脱颖而出。

机器人是人吗?

[美]约翰·弗兰克·韦弗 / 刘海安 / 徐铁英 / 向秦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8-8

尽管人工智能还没有自由意志,但法律应当将有限的权利和责任赋予人工智能,以保护与它们交流互动的真实的人

人工智能概念在猝不及防的AlphaGo事件中家喻户晓,手机助手Siri已经能够进行语音交流,完成很多工作。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全球各地实地测试,其中也包括中国。随着人工智能成为愈加无法逃避的现实,它将促使我们改变对世界的假设,颠覆我们对生活秩序的认知。无人驾驶汽车、机器人保姆、机器人管家、人工智能外科手术医生……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走进我们的生活,但问题也接踵而至。

如果设计、制造、销售或者使用人工智能的人没有过错行为,那么造成损害时,应该怎么办?造成死亡呢?产生知识产权呢?侵犯某人的宪法权利呢?本书提出,尽管人工智能还没有自由意志,但法律应当将有限的权利和责任赋予人工智能,以保护与它们交流互动的真实的人,使人工智能更多地有益于人类。也就是说在规范人工智能,为其立法时,将机器人和系统视为“有限的人”。除此之外,书中大量探讨了我们在现实中所面临的有关人工智能的法律问题,并通过生动的案例,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法律、政策与伦理领域中,有关人工智能的前沿观点和思考。

1924: 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

[美] 彼得·罗斯·兰奇 / 杨献军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2018-10

1924年,希特勒在此走向人生的巅峰,而世界历史却由此走向灾难

1924年,老布什与卡特出生,列宁与卡夫卡去世,希腊第二共和国与黄埔军校先后建立。这一年对希特勒来说,是人生的低谷:366天中的355天是在牢里度过的。然而就是这尴尬的一年,不但扭转了希特勒的人生,也改变了历史前进的方向。

希特勒入狱的原因是1923年的啤酒馆暴动。那次暴动是他的失败,也是他的幸运,魏玛政府竟然只判处他13个月监禁,还让他在狱中有时间精力去思考和写作,甚至允许他拥有一台打字机。这13个月的牢狱生活,为希特勒提供了充裕的时间,让他从一个缺乏自信的莽夫,摇身一变成为兼具魅力与智谋的政治家。更加讽刺的是,后来成为纳粹经典的《我的奋斗》就是希特勒在狱中用打字机一字一字打出来的。

1924年,一个普普通通的年份,希特勒借此走向人生的巅峰,而世界历史却由此走向灾难。记者兼作家彼得·罗斯·兰奇在《1924:改变希特勒命运的一年》中,透过纷繁的史料,发掘出这段毫不起眼却惊涛暗涌的往事。

识字的用途 : 工人阶级生活面貌

[英] 理查德·霍加特 / 李冠杰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8-8

这些大众娱乐产品倾向于这样一种世界观:其中,进步被认为是对物质财产的追求,平等被认为是一种道德上的调平,自由被认为是永无止境的不负责任的享乐

这是一部批判大众文化的著作。在文化批评领域,作者理查德·霍加特乃是出自与法兰克福学派分庭抗礼的伯明翰学派,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学理化、精英化的论述不同,伯明翰学派根植于工人阶级、大众文化本身,从现实层面上的观察和推导文化与社会的流向。

这本《识字的用途:工人阶级生活面貌》所描述的正是战后1950年代时期的英国,英国作为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那时候因为教育的普及早已消灭了字面意思上、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工人阶级大多粗通文墨,甚至有“会写十四行诗的水管工”,作者把这称之为少数派,他的目光主要还是聚焦在一般意义上的工人阶级之中,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上,而且作者非常反对有社会良知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于工人阶级人民那种浪漫化的想象,所以出身于这个阶层的理查德·霍加特花了很大的篇幅来厘定工人阶级的一般特征,就事论事。1950年代的英国,没有网络也没有手机,于是报刊杂志和平装书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刊登大多数人喜闻乐见的故事和信息。

在考察了大受欢迎的商业广播节目、流行歌曲、性与暴力小说等等娱乐产品后,在作者看来,这些娱乐都是劳伦斯所描述的“厌恶生活”的东西:“回想一下这样的情况:他们倾向于这样一种世界观,其中,进步被认为是对物质财产的追求,平等被认为是一种道德上的调平,自由被认为是永无止境的不负责任的享乐。这些产品属于一个间接感受到的、旁观者的世界;它们丝毫没有提供能够真正扣人心弦的东西。它们帮助那些更加积极、更加丰富、更具合作精神的享乐逐渐枯竭干涸。其中,人们付出更多以谋得更多。它们具有让人难以忍受的装模作样;它们迎合那种做事左右逢源的愿望。”而这一切都被归为是民主平等主义的观念之下,而它借着流行文化,以无可阻挡的力量正在重塑英国社会。

危险地活着 : 伊文思传

[荷] 汉斯·舒茨 / 孙红云 / 新星出版社 / 2018-8

“壮丽和动荡是我渴望的生活!你们听着,父亲、母亲、世界、停尸房。”

伊文思明明是含着银汤勺出生的贵公子,最终却成为一个拿着摄像机满世界记录革命的浪子。他出生的时候,人们对人类的未来、科技的进步充满了信心,伊文思的家族企业经营的就是摄影摄像的器材,那时候,电影这门艺术也刚刚在历史的地平线上露出曙光,全家人都指望他接管家族的生意。结果,比起企业家,伊文思更加愿意做一个艺术家,他最终背离了家族的期待,拿起摄像机,成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参与了西班牙战争,被美国人遣返并要求他永久不能入境,还记录印尼的独立战争、越南战争、古巴革命、还有中国的革命。

伊文思的境况类似于20世纪60年代那些富裕的年轻人:穷人的凄惨境况与他们的富裕形成非常鲜明和强烈的对比,以至于他们觉得自己这样有些卑鄙。“壮丽和动荡是我渴望的生活!你们听着,父亲、母亲、世界、停尸房。”这位纪录片之父坚信,“因为过分的利己主义和极端的艺术态度,欧洲并不欢迎纪录片的社会效益。因此,我认为我的观念和电影理想只有在苏联才能实现。”除了现实主义,伊文思也同样迷醉于虚幻,他年轻时期专注于电影的形式,如《桥》,到晚年,他开始重新审视他早年几部前卫作品的价值,使自己远离革命电影。

伊文思在抗战时期为中国拍过《四万万人民》,又在文革时期拍过展示中国人民精神和生活面貌的《愚公移山》,他不满意前者,而后者,在欧洲人了解到文革的非人道真相后,则给他带来了名誉上致命的打击,许多年后,他又在弥留之际再次回到中国,拍摄他最后一部作品《风的故事》,当这位花费了大半生徘徊纠缠于政治与艺术之间的老人,带着浑浊的泪,在中国的土地上迎风而立,你可听见历史的召唤了吗?

暴力的阴影 : 无政治、经济与发展问题

[美]道格拉斯·诺思 等编著 / 刘波 / 中信出版社 / 2018-6

发展中国家的落后和暴力问题不能仅仅归咎于“治理”问题、归咎于精英腐败,而应当思考更深层次的后发国家的转型

在本书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领衔的制度经济学家将《暴力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分析框架应用于九个发展中国家,揭示为了遏制始终存在的暴力阴影并平衡不同精英群体的利益,政治控制与经济特权如何互动,创造不同的平衡结果,从而决定各国的迥异命运。

本书突破了传统思维不重视制度因素的盲点,也超越了把发展中国家的落后仅仅归咎于“治理”问题、归咎于精英腐败的误区,迫使我们将经济思维与政治思维融为一体,从更深层面思考后发国家的转型问题。

正义的直觉 : 民意与犯罪的应得刑罚

[美]保罗·罗宾逊 / 谢杰 / 金翼翔 / 祖琼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8-7

即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社会成员,实际上也具有非常精细复杂的正义判断能力,公众对定罪量刑的直觉判断,都是人性所共享的理念

罗宾逊教授用了20年的时间研究刑法背后的道德直觉,发现人们对哪些人和什么行为应该受到惩罚有一种非常准确的、普遍的直觉。如果立法者、法官和执法者忽视了这种直觉,则会对刑事司法系统造成巨大的打击,降低其合法性。在此基础上,罗宾逊教授指出,在刑法改革中适当考虑大众的刑法直觉,有助于制定一部对全社会都有益的刑法典。

本书将这种强调正义直觉的理念提炼为经验的应得刑罚,认为定罪量刑应当严格依托于社会科学实证研究,而不能寄希望于政治博弈或媒体舆论。需要强调的是,对刑法具有重要影响的是社会公众的正义直觉观念,而非政治与学术精英视野下的公平正义理念,实证研究表明,即使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社会成员,实际上也具有非常精细复杂的正义判断能力。无论是经验的应得刑法,还是公众对定罪量刑的直觉判断,都是人性所共享的理念。这种跨越国界、种族、文化、意识形态等的理念,对任何国家的人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

理论的危机 : E.P.汤普森、新左派和战后英国政治

[新西兰]斯科特·汉密尔顿 / 程祥钰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8-7

如何在战后世界的两种意识形态之外寻找另一种方案?

这本书讲述了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E.P.汤普森在政治上和知识上的探索故事。汤普森最著名的著作是《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他在1956年脱离英共之后,成了第一代新左派中的公众人物,研究18、19世纪的英国、巴尔干地区和印度的20世纪历史。除此之外,他还认为自己是一个诗人。

从西班牙和意大利的硝烟战场到约克郡的煤矿小镇,再到紧急情况下的印度的血色乱局;作者笔下的汤普森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决心寻找出共同主导了战后世界的两种意识形态之外的另一种方案。在书中作者由此学术个案为发端,梳理了左翼思想与战后英国的理论。详细梳理了以汤普森为代表的第一代新左派在后来与以佩里·安德森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左派之间的合作与决裂,对以汤普森为代表的英国左翼知识分子在战后英国乃至世界政治和学术界的发展和举足轻重的地位。

• END •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023B1KLQZ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