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对虚拟现实艺术本体性的思考

搭建与国际先进影像技术对接的桥梁

—— 2017北京国际先进影像大会暨展览会论坛回顾

王之纲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系副主任

鱼果文化科技创意总监

虚拟现实是什么?虚拟现实一方面努力使现实数字和虚拟化有大量的应用,比如虚拟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艺术教育、纪录片的拍摄等;另一方面,它竭力将部分不存在的精神性的事物现实化,将其带到生活中,如数字技术、电影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973美术保护方面的项目做了大量关于敦煌的研究,做的数字虚拟体验馆承载了整个敦煌数字保护、再创造的一些研究成果,涉及三维扫描以及新的技术、色彩还原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马立军和他的导师合作,在做一些敦煌的数字文化保护及在VR场景里的应用。可以看到,我们竭力把现实中的东西数字化、虚拟化,将其带进虚拟世界以更方便地体验和感受。

我们发现虚拟现实作为观看和交互的媒介,与各种形式间的结合拥有无限的可能性。之前所说的VR都是媒介,通过把虚拟现实当做媒介使用,所有其他的现实可以融入或者嫁接到现在的VR系统上,进行新的、可能性的探索。我们现在是从仿真到再现,再到拟像的过程。仿真是把真实的事物模仿过来,再现是情感或者艺术的加工,拟像其实是对被复制品或者被仿真之后物品的再仿真。所以,拟像之后会是什么,我想可能是未来要共同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虚拟现实影像主题论坛现场

虚拟现实是否有独立的艺术性?它本身是一种技术、载体、媒介。在虚拟现实的特征中,沉浸与交互这两点是非常强烈的。沉浸是一种自然的感受,而交互追求的是刺激,追求的是人的反应是什么,需要跟环境产生互动从而改变环境,从而推动整个人、体验者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关于从感官沉浸到精神沉浸这样的过程,我通过看VR作品发现,不管是游戏也好,还是影视作品也好,目前大多数VR内容偏向于技术式的沉浸,也就是说感官沉浸。我们创造逼真的视觉、听觉、环境让人沉浸进去,给人强烈的刺激—身体的、视觉的、听觉的刺激。实际上在大多数的沉浸感里,对于精神层面的沉浸是比较容易忽略的,精神层面的沉浸应该是VR作品里面更高层级的追求。我周围的朋友、学生认为VR体验之后的感觉比较空虚,非常激烈的交互刺激之后,摘下头盔或者脱离这个环境之后反而带来一种很强烈的空虚感,这种空虚来源于什么?是来源于我们身体的或者整个感官的爆炸性的感受吗?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里有留白。在中国文化里,留白给人以独特的感受。可以看到江面上什么都没有,当感到这种孤寂感、放空自己时,需要更多思考空间。我猜测,可能VR作品也有这种追求。

虚拟现实的界限在哪里?虚拟生命是否也是生命?制作者的道德边界在哪里?价值判断依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实际上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做VR作品要重视反思的力量。对于虚拟现实来说,艺术本身就是工具性的成果,而当代艺术是对工具理性的反思,因为从整个体系来看是对集权、技术理性、一致性的反思,要对科技与人的关系进行不断追问,这也是我觉得虚拟现实艺术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刊于《艺术教育》2018年1月下(总第318期)

版面编辑:张斐然

微信编辑:谢兰凤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17G0P4IG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