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今日科技话题:我国发布首个AI阵列式探地雷达、国产200吨重载自动导引牵引车研制成功、秦岭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发布

1

我国发布首个AI阵列式探地雷达

鹰眼-A探地雷达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三十五所11月27日发布了新型探地雷达“鹰眼-A”。这是我国首个全阵列式三维体制的探地雷达,标志着我国无损探地技术完成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跨越;同时该产品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地下异常体识别领域的应用,管线智能检测正确率超过90%。

随着管线和路面老化,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问题日益凸现,潜藏着路面塌陷、燃气管线泄露等危险。数据显示,今年7月至10月底,国内共发生地下管线事故160余起、路面塌陷事故60多起,多起事故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了解,“鹰眼-A”能够“透视”城市地下多材质市政管线、油气管线信息,以及城市道路空洞、疏松、富水等土体病害信息。可以实现地下6米内三维数据的采集与存储、厘米量级的探测间隔和毫米级大地坐标测量。

——《科技日报》

2

国产200吨重载自动导引牵引车研制成功

近日,国产200吨重载自动导引牵引车由湖南驰众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制成功。

据悉,湖南驰众研制的200吨重载自动导引牵引车,长宽高分别为8米、6米、1米,负载重量200吨,4个驱动单元可以实现全向行走(前进、后退、横移、原地自旋)。

湖南驰众采用“复合跷跷板结构”的4组转向架作为动力,同时结合多伺服电机驱动技术,有效提升了系统控制精度,降低了设备能耗,可以保证超高负载下受力均衡,实现超大吨位物料在室内、室外两种复杂工况下正常运转。目前,自动导引牵引车已成功应用于企业,解决风力发电机生产制造环节重型设备的智能化转运难题。

据了解,上述200吨重载自动导引牵引车已经获得湖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产品认定。

——新华网

3

秦岭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发布

图片来源:网络

提起国宝大熊猫,人们很可能想到四川卧龙。殊不知,陕西省也有多张大熊猫“王牌”:种群密度最大的熊猫栖息地在陕,最珍稀的野生大熊猫在陕,“国宝中的美人”在陕,罕见的棕色大熊猫也在陕。日前,陕西省林业局在西安发布秦岭大熊猫保护研究六大项成果。

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秦岭大熊猫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109只增加到345只,增幅达217%,为全国最高。平均每100平方公里就有10只大熊猫,野外种群密度居全国之首。栖息地面积明显扩大。秦岭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涵盖陕西5市、11县、27个乡镇。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的1037平方公里扩大到3600平方公里,增幅达247%,潜在栖息地达2446平方公里。目前,陕西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32处,总面积5591平方公里,占陕西秦岭总面积的1/10。其中,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保护区达16处,总面积3500平方公里,约76%的野生大熊猫及56%的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严格保护。

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形成了完整的人工繁育技术体系。目前,陕西繁育成活大熊猫18胎18仔,人工圈养数量达到22只,建成全球第三大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基地。

——《科技日报》

4

我国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图片来源:网络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峰教授团队利用有机发光自由基材料制备有机发光二极管,实现了接近100%的量子效率,解决了传统荧光发光材料发光效率低的问题。该成果以吉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在《自然》刊发。

发光器件是显示与照明领域中的关键元件,和传统发光二极管(LED)相比,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对比度高、超薄以及可弯曲等优点,在显示与照明领域拥有巨大的市场价值与应用前景。传统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通电时理论上只有25%的能量可用于发光,如何将其余大部分能量转化为光子发光,一直是该研究领域近30年来的热点和难点。

研究团队发现,具有独特单电子结构的有机发光自由基材料在通电时只产生双线态激子,理论上100%的双线态激子都能用于发光。用有机发光自由基材料制备有机发光二极管,可以解决传统有机发光二极管发光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不断改良材料及器件结构,团队开发出了高发光效率的自由基发光材料和发光器件。

——新华网

5

新研究揭示“超级细菌”的免疫逃逸机制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最新发现,一种蛋白质能够帮助被称作“超级细菌”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躲避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该发现为未来治疗细菌感染提供了新靶点。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它们虽然对抗生素有耐药性,但在人体内仍然会受到免疫系统的攻击。不过研究人员发现,有些“超级细菌”还是能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因此治疗它们引起的感染非常棘手。

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胶体与界面研究所领衔的一个国际团队在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说,他们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上发现了一种先前未知的蛋白质,研究人员将它命名为TarP。

据介绍,这种蛋白质可起到类似“隐身斗篷”的作用,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再被人类免疫系统发现,使免疫系统无法产生针对这种细菌的抗体。

研究团队认为,未来有望将这种蛋白质作为治疗细菌感染的靶点,开发抑制其功能的药物,使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能重新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新华网

6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在类生命机器人感知领域获进展

微纳米课题组科研成果获Nanoscale封面刊载

近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研究室微纳米课题组在类生命机器人感知领域取得最新成果,提出用细胞机械特性来表征光遗传学工程化细胞的光响应特征,为建立基于活体细胞的生命本征感知器件奠定了基础。国际学术期刊Nanoscale 以outside front cover的形式刊载该研究。

亿万年的进化让生物系统具备了人工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人工系统上复现生命系统的优势能够极大地提高传统机电系统的特性,这也成为现代机器人发展的前沿方向。课题组将生物光遗传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将可表达出具有高速光敏特性视蛋白的基因转入目标细胞,使目标细胞成为光敏生物单元,进而将该工程化细胞与微纳机电系统相融合,构建全新的类生命感知器件,期望全面复现光敏蛋白所具备的本征生物感知特性。这种类生命设计的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检测细胞的光响应特性,该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包括电生理学或化学成像等方法,然而上述方法存在过程复杂或对细胞存在损伤等缺陷。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的细胞光响应特性表征方法,利用光输入导致细胞机械形变这一物理现象,将超精密检测与单细胞工程结合,实现了细胞光响应特性的快速表征。相对于传统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具有更高的通用性和更简单的操作过程,为类生命感知器件的实用化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

——中国科学院网站

扫码下载“科普中国”APP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129A17NM1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