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寒冬并不可怕,过冬还靠内功

作者简介

李晓东

笔名(中关村老李)

首席数据官联盟专家组专家

原海航云商大数据业务总裁、原百分点高级总监。

李先生,不仅有二十余年ICT的经验,而且有十多年开拓新市场新业务的经验,对新市场和新业务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深入的洞察力。

老李于2012年加入百分点,负责移动端个性化推荐业务;

2015年加入海航,组建大数据业务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在网约车行业反欺诈、金融科技等领域取得突破;网约车行业反欺诈市场占有率40-50%,实现了业务的几何式增长。

一场寒流的到来使得2018年的岁末显得格外寒冷。与往年不同的是,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不再充满了期待和企盼,取而代之的却是恐惧和彷徨。虽然2018年过得非常的不平静,但对于2019年大家却出奇一致地认为,将会更为难过。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将会使发展中的大数据进程进一步放缓;就连一直处于神坛之上的各大互联网公司也开始裁员,奖金停发,降薪声不绝于耳,到底2019年大数据会面临怎样的变化?真的会再一次跌落低谷吗?

的确,我们现在正在处于一个全球范围内复杂的经济环境当中,很多行业都处于下行当中。这对还在发展当中,尚不健壮的大数据行业无疑是雪上加霜。刚刚调整到“to B”方向的诸多互联网出身的大数据公司,将直接面对2019年行业的信息化开支大幅度缩水!屋漏偏逢连夜雨。

近来我的脑海中总浮现出“寒号鸟”的故事,如果你在风和日丽的时候还没筑好温暖的窝,那么只能在冬天到来的时候冻死。我们恐怕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市场的恶化。

市场永远是对的,市场会帮助你纠正在过去所犯下的错误,尽管残酷,但这是自然界的法则,适者生存。“大浪淘沙”可能已经无法形容即将到来的一年我们将要面临的局面,我更喜欢用“去伪存真”来描述。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良性业务的公司势必在这一轮中被淘汰。资本圈在寒冬中自身难保,“击鼓传花”的游戏已经难以维系,皇帝的新装再也无法遮掩内在的败絮,企业只有依靠自身过硬的实力才能度过严冬。

虽然市场上都是比较悲观的情绪,但也大可不必绝望,而是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些困难。易经中的最后一卦是“火水未济”,先不去纠结卦表面的含义如何,它有一个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物不可穷。即便在最恶劣的环境里,也依然会有机会,有希望。越是在逆境,就更需要清醒,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想打破坚持了三年的四段论模式,用“希望”、“趋势”、“融合”、“选择”和“展望”这五个关键词来解释我的观点。

1

希望

不管市场有多艰难,2018年近百家大数据公司营收依然过亿,而在短短的一年前,这一数字只有十几家。大数据行业在前行,这就是希望!

从业务的比重来看,含金量也在逐年增加。简单的数据产品虽然仍然有很大的体量,但数据的深加工产品占比正在逐渐增加,数据应用在向行业的纵深发展。

如年初所料,在一些大B行业中有一批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脱颖而出,这些数据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具有明显的“数据特征”,它既不同于传统的IT系统集成商,也不同于软件开发商;他们依靠自身数据方面的能力,帮助一些行业客户利用他们的数据解决了一些问题,从而产生了价值,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营收;并且这个营收具有普适效应,可以被复制放大。这才是大数据行业真正的希望,规模化爆发可期!

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大B行业,是因为大B行业具有中小B不具备的规模和影响力。大B行业的加入,才是大数据行业真正走向成熟的必要保证。

2018年,正是因为部分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一些大B 行业中的突破,决定了大数据行业已经开始稳步良性地发展。假以时日,这部分市场的崛起必将加快大数据行业走向成熟。

另一方面,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商也如年初所料,在后撤。随着应用的深入,数据产品的复杂化、多样化,服务平台提供商已经没有精力深入到各行各业的具体应用中去,需要依靠也类似于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一类角色来完成各行业客户差异化的需求。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商透过各行业的数据优化商的工作也在稳步向行业渗透。分工的细化,也是行业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

所以,2018年的产业结构,基本属于下图的上半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基本集中在行业客户自身的数据治理工作上,还没有更多地使用到外部数据;另一方面,数据平台服务提供商,更多地还是以自身的数据为基础,间接地支持数据优化商(较大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数据产品要轻一些)为客户提供略微复杂的数据加工产品和服务,也没有很多地与客户内部的数据打通,融合。

2018年的产业链以及2019年可能的演进

2

趋势

所谓趋势,就是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特征,且沿着一个方向上的惯性已然形成,并在一定时间内还会沿着这个轨迹继续前行。

非金融类大B启动,数据思维正在建立,数据应用还在渗透

一个好的迹象是,越来越多的大B行业(较诸多中小B行业规模大影响广,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和边界,行业内的需求比较接近,易复制)提出了数字化转型,这就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在数据应用渗透到大B行业的过程中,观念的转变比任何一项技术和产品都要困难。而这一观念的转变,才是数据应用走向行业纵深的必要保证。

数据思维绝不只是技术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体战略的问题。只有将数据思维贯彻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中,用数据去辅助决策,让数据去重构业务流程,数据才能真正转化成生产力,数据的价值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还是我在过去的文章中常提的那句老话,“大数据技术是战术,而数据思维是战略”。

对企业而言,越早地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它就有可能尽早地完成这一转型,并在下一轮经济上升周期中占据主动;对数据公司而言,只有帮助企业越早越清楚地认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数据应用才可能真正向纵深发展,否则都是空谈。

大数据行业的成熟,不可能仅靠一个金融行业支撑,尽管大数据的行业应用是从金融行业率先启动的。2018年最大的收获在于,非金融类大B行业的启动(真正数据治理项目的启动,而非单纯的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其他新技术一样,大数据应用到to B领域,不同行业的市场是依次成熟的;而成熟的先后次序,是由各行业本身的数据基础决定的。金融行业的数据基础最好,所以大数据的应用首先在金融领域展开(当然还有别的因素)。随着大数据的逐渐成熟,各大B行业内数据认识的提高,数据基础的完善,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多个行业大数据应用的启动,这才是大数据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数据产品正在由简单的粗加工产品向复杂的深加工产品升级

无论是大B行业的数据应用,还是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商的数据产品,都在向更高层次的复杂化,多样化发展,这也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虽然,大数据应用的渗透可以从简单开始,但没有任何一个行业的成熟会停留在简单的原材料交易(数据的初加工甚至不加工产品)上面。

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本阶段也可以称为“数据治理服务提供商”)在对行业客户数据的归集整理基础上,进行了业务层面更深一步的升级,帮助客户解决了一定的问题,并且产生了明显的价值。要么是提高了效率,要么是降低了成本。正如年初我的文章里提到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数据治理开启了行业大数据应用的大门。只有很好地将本身的数据进行归集整理,提炼,数据才能真正成为资产,才能清楚需要什么样的外部数据进行补充。璞玉不磨不成器,大B行业的数据必须要经过数据治理才能真正成为数据资产,才能真正产生价值。

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商也在依托自身的数据,不断地为企业服务。就如在挖着同一条隧道的两拨人,从不同的方向上在朝着同一个目标进发。终有一天,他们会相遇。无论大B行业也好,中小B行业也罢,to B行业的大数据应用,一定是内外部数据的高度融合!

大数据正在被应用到更多的领域。这其中当然有很多乱象,存在着很多“误解”,走过很多弯路,但数据思维驱动的数据应用是大趋势,不可逆转。

总之一句话,DT就是生产力!

3

融合

今年9月,Talking Data全球大数据峰会的主题是“渗透”、“突破”。这两个词选的非常好。大数据应用正在渗透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未来也一定会突破。但我觉得这两个词还不足以描述整个大数据应用的全过程,我在中间加了一个词,“融合”。也就是“渗透”,“融合”,“突破”。“渗透”是开始,“突破”是结果,“融合”是过程。

这个融合首先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互联网行至下半场,虽然技术依然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但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驱动了,需要更多地与商业结合,去帮助传统的行业创造价值,让它们焕发出新的活力。所谓的“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渗透到各个行业中去。这是一次线下业务到线上的大迁徙(并不意味着从此线下业务就彻底放弃,而是部分更适合线上的业务的剥离,共存);而在这次大迁徙中,数字化转型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数据做支撑,做核心引擎,线下的业务如何转到线上?商业银行在这一轮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又走在了前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认真去研究一下几家走的比较快的商业银行这几年的一些举措就不难明白。

其次,对大数据而言,还是人的融合。我在两年前成都的一次分享中提到过,大数据虽然源自互联网,但其应用不仅限于互联网。随着大数据在各行业应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大数据公司也逐渐由两拨完全不同背景的人组成。

一拨来自于做传统行业系统集成的人,就是所谓的“to B”;这部分人更熟悉行业,了解新技术和解决方案在行业落地的办法和流程,但是欠缺对互联网以及一些新业务的理解;而另一拨人来自于互联网,就是所谓的“to C”,这部分人很了解大数据的起源和技术,互联网的思维,但欠缺对行业以及技术在行业落地的了解。

“to B”背景的人普遍要比“to C”的年龄要大。因为国内的信息化建设先从各行业的电子化开始,然后才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由于年龄的原因,各大数据公司操盘的人很多都出身互联网,欠缺传统行业的背景。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思维方式,做事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to C”的人当家,管着“to B”的人,去做“to B”的市场。是不是有点纠结?碰撞在所难免。

当然,你也可以说互联网背景的人也可以逐渐学习摸索出一套将技术和产品应用到行业中去的路子来,不需要与“to B”人的融合。这个思路不是不可以,但市场会给你那么长的时间吗?举一个简单的例子,“to B”的组织结构都跟“to C”不同,这是从长时间的工作中沉淀下来的。

年初在文章中提到,“由于数据治理增量市场的出现,仅靠现有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商的力量是不够的,这就为独立的第三方数据优化商出现并存在创造了客观上的空间。”果不其然,2018年有一批“新面孔”在一些大B行业中崛起。他们摸到了数据应用在行业市场的脉搏,在一些方向上已经形成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年营收也已经超过数千万,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市场中永远不乏机会,领跑者未必能笑到最后。后来者如果能解决好发展中的矛盾,在没有数据壁垒的前提下,是有赶超先行者的机会的。(这个矛盾在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里面会突出一些,因为没有数据资源壁垒;数据服务平台提供商因为有自身的数据资源壁垒,而且也未必要自己深入到行业中去,相对好些)

谁先解决好这一矛盾,谁就会在大数据to B(尤其是大B)市场的角逐中胜出。从表面来看,是大数据应用到行业中遇到的困难,其实本质还是人的困难。人理顺了,困难自然就迎刃而解。

最后,融合还是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的融合。真正的大数据行业高潮不可能是行业客户自身数据的治理就足够了的。由于业务数据维度的单一性,即便数量巨大,但想象空间有限,可做的产品也就有限;只有内外部数据的融合才能使数据应用真正事半功倍,赋予业务数据更丰富的属性。“1+1>2”,这才是内外部数据融合的意义。

4

选择

在制定2019年战略的时候,大数据公司将要面临一个选择,追求高增长还是苦炼内功稳中求升。战略的基调不同,所需要配置的资源也自然不同。

从目前的迹象来看,2019年依然不是大数据爆发的一年。大数据的行业应用才刚刚开始,尚需时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开支大幅度缩水;数据市场的欠成熟都决定了这一点。

To B市场不像to C,不但有迹可循,而且有着明确的因果逻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在过去的一年里,在某一行业没有形成具有普适意义的数据产品或者服务,那么在新的一年里就不可能有一个可观的增长,更谈不上爆发。To B领域引进新技术和产品都有一套完整的流程,尤其是大B,不太可能有“开天窗”似的突然性爆发增长。这是to C业务与To B业务一个很大的不同。

相比于“高成长”,我更倾向苦炼内功,稳中求升。沿着过去所摸索出来正确的道路继续向行业纵深渗透,去寻找数据应用的真正价值,帮助企业更多地应用数据去解决问题,直到量变到质变。培养在某一个行业的数据应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一旦形成,这就是数据公司在这一行业赖以生存的根本。

5

展望

谈起大数据行业应用的进程,让我想起十年前将移动互联网应用到行业的方法论。当时的全球著名咨询公司YanKee Group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到行业中,描绘了一个三阶段的进程。目前看来也同样适用于大数据的to B应用进程。

YANKEE GROUP三段论应用

大数据的应用渗透也是由点及线再到面的。

2018年大数据行业走的很艰难,这个艰难当然有外围市场环境本身不好,但个人认为也有前面所说的人的矛盾。应该多去寻找内因,解决好发展中自身的矛盾。2019年即将来到,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来看,2019年的外围环境将会更为恶化。经济下行,行业用户的信息化建设大幅缩水,这都是大数据公司所要面对的现实。

我们无法改变所处的环境,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改变自身,尽可能地去适应环境,适应市场的变化。解决好上面所说的各种矛盾,苦炼内功,继续下沉,向行业纵深发展,去迎接量变到质变的早日到来!

(本篇完)

中关村老李,自2015年起每年一篇行业深度分析,首席数据官联盟平台也会陆续发出。让我们走进一位深耕大数据行业老兵的心路历程,也一起用大视角感受几年来大数据的发展轨迹!

敬请期待!

原创声明:本文经作者“中关村老李”授权原创发布,若需转载可与原作者或后台留言,经作者同意后方可授权!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102G1CN3K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