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纽约客》一期人类向机器人乞讨的封面漫画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这幅漫画表现了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机器人可能会减少人类就业机会的担忧。
你有没有想过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今天,你学的专业是否顺应了时代潮流?你未来的专业对口工作是否会被机器人所取代?
今天大家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这件事吧!
首先是理论上的经济学观点:
从学界现有研究来看,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就业状况的影响主要分为:人工智能对产业分布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对工资的影响。
就人工智能对就业岗位的影响来看,涉及有岗位数量和任务性质的变化,即替代和创造效应,还有岗位极化并加速岗位上的人机合作。
首先是岗位极化现象。20世纪计算机革命与21世纪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相结合对岗位的影响突出表现为中等收入、中等技能需求岗位数量的减少。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收入的脑力劳动(认知工作)和低收入的体力劳动岗位均有所增加,就业人数也随之变化,劳动力市场两极分化的趋势已出现,并影响着劳动者的就业选择。
其次是岗位替代现象。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比以往任何技术进步的影响都要明显,世界银行调查显示,2013年超过50个国家57%的工作受到了自动化技术的影响。在702种职业中,工作在交通运输、后勤服务、办公文员及部分生产部门岗位的劳动者都面临被替代的风险。
再次是岗位创造现象。有学者提出,自动化在减少就业的同时会通过创造新的工作任务衍生出新的就业机会。创造的岗位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于人工智能应用提升业务量引起的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二是围绕人工智能产生的新类型的岗位(算法开发、训机师、智能设备维护等)。
最后是岗位合作的出现。关于岗位上劳动者与人工智能应用的关系研究,有学者认为计算机系统开启了办公自动化的大门,很多人工智能应用替代了部分岗位,但劳动者在工作中与其他岗位的劳动者仍然是合作关系,区别在于增加了劳动者与机器的合作。因此,人机合作决定了我们将把人工智能载体视为伙伴,而要实现人机互动,就需要其具备必要的任务知识、技能及其他必备特征,包括团队协作中的团队知识、领导、沟通、监控和反馈能力。
那么,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人工智能目前的应用已非常普遍,在地铁、机场和火车站的检票口,“刷脸”即可顺利通关;在网购退换商品时,对话式线上机器人能迅速解决问题;在选择出行时,无人出租车可以很准确地理解你的需求,比如广州首次探索无人车上路、深圳颁出第一张路测牌照、肇庆划定路测线路及区域。
未来大约会有六成以上的人工作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不过这种替代并不是盲目的,它是针对了一些特殊行业,例如一些由体力进行的流水线工作,就完全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全面替代。
不过人工智能所带来的职业替代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可怕,医疗行业、教育行业、企业的管理层等等这些是难以被替代的,研究表明这些行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为10%以下,也就是说它们几乎是不可能被替代的。还有一部分工作是完全不可能被替代的,这部分工作就是文学艺术创作行业,它们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可能性为零,至少在目前的研究阶段,大家还想不到人工智能能够替代它们的可行性。(机器人也出书?!)
人工智能的普及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够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未来新生活,另一方面也需要人类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与苛刻,达不到要求的,可能会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人工智能是不会帮你写论文的…)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杨伟国,邱子童,吴清军.人工智能应用的就业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科学,2018(05):109-119+128.
[2]梁春艳,张可月,丁福兴.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结构的过程与机理[J].当代经济,2018(23):140-141.
[3]曹静,周亚林.人工智能对经济的影响研究进展[J].经济学动态,2018(01):103-115.
文案 | 苗竞文 刘子嘉 杨帆
编辑 | 李晓
审校| 李家睿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