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最新成果——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构建了一种数据共享的新模式。
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是集成多领域海量数据,服务数据驱动的科学发现与决策支持的科学平台。该平台以共享方式为全球用户提供系统、多元、动态、连续并具有全球唯一标识规范化的地球大数据,通过建立数据、计算与服务为一体的数据共享系统,推动形成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新模式。
目前,“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共享数据总量约5PB(1PB=1024TB),其中对地观测数据1.8PB,生物生态数据2.6PB,大气海洋数据0.4PB,基础地理数据及地面观测数据0.2PB;地层学与古生物数据库49万条数据记录、中国生物物种名录360万条、微生物资源数据库42万条、组学数据目前在线10亿条。目前用户能够在线检索到40%数据,随着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平台数据将陆续上线,并且每年将以3PB的数据量进行更新。
此次重点发布的是地球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的两个核心系统——数据共享服务系统、CASEarth Databank系统,以及一个区域系统——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系统。
数据共享服务系统是地球大数据专项数据资源发布及共享服务的门户窗口,目前能提供5PB数据的共享服务。数据共享服务系统采用全球唯一标识,随时随地精准定位与解析,是国内首次遵照国家标准《信息技术科学数据引用》(GB/T 35294-2017)在国家重大项目数据共享平台发布数据引用,用户可以利用这个系统,根据数据共享权限进行共享服务。
CASEarth Databank系统提供长时序的多源对地观测数据即得即用产品集,包括1986年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建设以来20万景(每景12种产品,共计240万个产品)的长时序陆地卫星数据产品,基于高分卫星1/2、资源3号卫星等国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数据制作的2米分辨率动态全国一张图,利用高分卫星、陆地卫星等国内外卫星数据制作的30米分辨率动态全球一张图,以及重点区域的亚米级即得即用产品集等。
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系统,包括“一带一路”区域资源、环境、气候、灾害、遗产等专题数据集94套、自主知识产权数据产品57类、共享数据超过120万亿字节。目前,该系统已具备千万亿字节级的软硬件环境,在国际上率先研发了通用大数据平台下地球大数据提取、转换与加载工具集,实现了6大类数据的检索、共享、产品可视化展现,并通过中、英、法等多语言版本在国际相关单位实施共享。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执行期 5 年。专项由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现空天信息研究院)牵头,研发队伍来自国内外多个学科领域的129家科研单位的1200余名研究人员,学科领域涵盖高性能计算、大数据技术、遥感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物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等,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融合优势。
专项致力于构建包含资源、环境、生物、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大数据与云服务共享平台,重点开展数字一带一路、全景美丽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三维信息海洋和时空三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建设国际领先的数字地球科学平台,推动地球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创新与地球系统科学的重大突破和科学发现,实现全方位宏观决策支持和社会公众知识传播服务,为一带一路、数字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等国内外重大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支持。(央视记者 帅俊全)
(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客户端 央视 帅俊全)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