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流浪地球》人工智能莫斯表示这一届人类太难带

哈哈

第33个個故事

The first story

1

观影后感1

读刘慈欣的作品好些年,个人感觉除《三体》之外,所有的硬科幻小说都可以写成长篇,而这个我最喜欢的作家往往都是抛出一个天马行空令人拍案叫绝的设定,完成一篇大框架的中短篇小说。

2018年年底,得知《流浪》地球要被拍成电影,我就抱着极大的欢喜,很想知道原著中那纵横一百代人类的流浪之旅要怎么拍出来。直到今天和好友鲍鲍去看了,才知道电影更类似于在原著小说中的再创作,它抛离了很多原著中的东西,往里面填充了其他的东西,抽出了更多硬科幻的理论,塞入了更通俗易懂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填补了原著人物形象的构建。

而令我捧腹大笑的是空间站人工智能机器人莫斯的话,它最后的“遗言”是——让人类完全服从理智,真是一种奢求。透露着浓浓这一届学生太难带的味道,也构成了原著小说和电影最大的不同。

理智和感情

原著和电影的故事背景都是太阳老化即将死亡,全体人类合作启动“流浪地球”计划即在地表建立一万多台发动机,带着地球冲出太阳系,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这颗恒星的一颗卫星。

而在这个恢弘的计划中,原著中开篇写到的是人类对太阳的恐惧和“地球派”与“飞船派”的尖锐冲突,飞船派认为地球来不及加速到足够的速度,太阳就会爆炸,只有带上足够的物种资源模拟可得的生态环境,利用飞船载着人类的火种去找寻新的家园,而地球派认为人类最快的飞船只能达到光速的百分之零点五,到达最近的行星需要十七万年,飞船模拟的生态系统在路上就会死去,像地球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人类在宇宙间离开地球,就像婴儿在沙漠里离开母亲。

而在电影的故事中,人类已经带着地球进入逃逸时代,即一万多台以山为燃料的地球发动机全功率开动,在不断绕着太阳转圈运行中获得加速度,这圈会越来越扁,直至木星轨道附近,利用木星引力,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飞出太阳系。原著中对此一笔写过“我们的星球也在木星表面拉起了如山的液氢和液氦的巨浪。这时,木星巨大的引力正在把地球加速甩向外太空。”而电影中攫取这片段,展开了第一个冲突点,地球速度不够,木星引力激增,地球离木星距离太近,差点超越洛希极限(电影中在角色李一一的电脑中出现),洛希极限是指当行星与卫星距离近到一定程度时,潮汐作用就会使天体本身解体分散,末日来临

这个时候,空间站人工智能莫斯欺骗所有宇航员进入低能耗阶段(即让所有宇航员都在休眠仓中沉睡),实际上开启了火种计划,抛弃即将毁灭的地球,带着最后的人类文明进入宇宙流浪,吴京饰演的中校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之称之为“叛逃”,在经历了一系列艰难的操作后来到主控室,打算结束人工智能莫斯,莫斯才告诉他这是联合政府最后的计划,它只是这个计划的执行者。

在我看来这就是生存的残酷,人类不是天选之子,毁灭之下没有任何可抗的力量,所有的感情都只能服从于最后的生存。就像小说中地下城的学校教育都集中在理工科上,艺术和哲学之类的教育被压缩到最少,地球上所有宗教一夜之间全部消失,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几乎没有,人类没有这份闲心,这是人类最忙的时代,人们无法理解四个世纪以前的电影和小说,不明白前太阳时代人怎么会在不关生死的事情上倾注那么多感情,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其中父母子女的亲情也要完全服从于政府生死分配的安排,小说中地下城岩浆渗入,按照年龄顺序乘坐电梯逃亡,男主角和其母亲之间隔着俩万名大学生,母亲因此死去。

这就是足够的理智,近乎机器人的冰冷,而电影更多的选择了感情,从而使得吴京最后的演讲无法说服我,放弃火种计划,牺牲空间站点燃木星,带着全人类最后的希望去冒0.0001%的险,很尴尬。带着美好的人文色彩,有了足够的感性和作为人的感情,作为一个在空间站服役超过十五年的中校而言,我觉得有些过于儿戏。

飞船派和地球派从来没有谁对谁错,历史都是在莫名其妙中悄然建立,小说中地球派顺利带着地球离开了太阳系,人们却发现太阳在400年间没有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对流浪地球计划产生质疑,并组织了一场叛乱,人们直呼地球被出卖了!人类被出卖了!文明被出卖了!

地球派的联合政府最高执政官在被处决之前说:“我们理解所有的人,因为已经进行了四十代人、还要延续一百代人的艰难奋斗,永远保持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我们都知道自己看不到真理被证实的那一天,但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以后所有的人将在我们的墓前洒下自己的眼泪。”最后,太阳果然由于氦闪爆发而毁灭,人类的幸存在科技和理智的保佑下,伴随着更多的是幸运,而电影中,为我们展现了更多的运气,更希望大家记住的是希望,所以这个被理智判定毫无可能性的计划(点燃木星后,冲击波反馈到地球,用1000马赫的速度推开地球)成功了。

相对于希望,小说中令人不寒而栗的是死亡——你在平原上走着走着,突然迎面遇到一堵墙,这墙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这墙是什么?

——死亡。

小说中最高执政官的话与电影中人工智能莫斯的话重叠,要求永保理智确实是一个奢求。

生存环境和安土重迁

观影过程中,最令我兴奋的是“毁地标”,在其他外国大片中我都会感觉世界末日没中国啥事,而《流浪地球》的地表世界终于让我大开眼界,长城、东方明珠、中央电视台全都被冰封,沧海桑田多灾多难是在求生路上的巨变。

小说中是这么说的“刹车时代刚刚结束,其对地球的影响已触目惊心:地球发动机加速造成的潮汐吞没了北半球三分之二的大城市,发动机带来的全球高温融化了极地冰川,更给这大洪水推波助澜,波及到南半球。事实上,我们的星球还没启程就已面目全非了,谁知道在以后漫长的外太空流浪中,还有多少苦难在等着我们呢?”

最终归于最核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带着地球跑?

在小说中地球派战胜飞船派是因为客观因素上人类离不开地球,地球流浪除此之外更多的是美学意象。而在电影中,明显强化了对家和故土的概念,中国人讲究的是叶落归根、衣锦还乡,客死他乡和乐不思蜀都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在这种文化情愫下,带着地球去流浪,就像是背着一个年迈的母亲去谋生,生和死都会来临,在新的家园依旧有我们最爱的母亲。

这种东方情节就是与西方科幻电影完全不同的地方,所以即使我觉得这部电影有着一些不合时宜的情节、听起来肉麻的演讲、不可理喻的家庭纠纷,我仍然会为救援队长那一句“我老婆孩子都白死了!”、技术人员烟盒里那张母亲手写的记着穿秋裤的纸条、吴京驾驶空间站引爆木星前和儿子说话时留下的眼泪而感动,从而原谅了所有不理智之外的东西。

就像令我记忆犹新的刘慈欣的另一部小说《人和吞噬者》中的情节一样,恐龙消耗完地球资源离开母星,去嚯嚯其他星球,人类诞生繁衍出文明,恐龙变为吞噬者回来了要以自己的母星为最终的踏板踏上宇宙流浪之旅,人类奋起抵抗的地球保卫战为地球留下了少量的水和大气,所有的人类被转移到吞噬者的飞船上成为饲养的食物。

参与保卫战的人类勇士和吞噬者使者说“你们毁灭了地球文明。”吞噬者回答“我们都是太阳的孩子,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比你们更有权利拥有她!”人类勇士没有选择去到吞噬者的飞船上作普通公民,而是选择留在满目疮痍的地球,成为地球仅剩下的几只蚂蚁的食物,“在稀薄的空气夺去他的知觉前,他欣慰地感到太阳穴上有轻微的骚动——蚂蚁正在爬上他的额头,这感觉让他回到了遥远的童年,在海边两棵棕榈树间栓着的小吊床上,他仰望着灿烂的星海,妈妈的手抚过他的额头……夜晚降临了,残海平静如镜,毫不走样地映着横天而过的银河,这是这个行星有史以来最宁静的一个夜晚。在这宁静中,地球重生了。

而吞噬者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在我和我的子孙前面,是无尽的暗夜、不休的征战,茫茫宇宙,哪里是家哟。

最后,借用好友的观影感受——人类真的太渺小了。

End

文 | 小也子

图 | 网络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207G0NRAE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