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多变的大学时光,学会把握不同的可能性

这是小灏在硅谷的第18篇原创文章

Stay curious.Be Inspired

如果要问我对过去几年硅谷最大的感触是什么,那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多变

科技创投圈的格局在变。国际生的就业前景在变。硅谷的衣食住行在变。虽然赶不上中国变化的速度,但在美国,硅谷绝对算是一个奇葩的"多变体"。

我是2010年秋季入的大学。那时候的美国还在2007年经济危机后的复苏中挣扎。硅谷,也根本不像现在是一个人人都想去的地方。(硅谷投资创业热大概是从2012年开始的)而我,选择去旧金山湾区读大学,真的只是因为加州华人多,到一个陌生的国家,想找一个生活相对容易适应的地方。

殊不知,2012年开始,硅谷再一次地火了。疯狂的资金涌入,以软件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创业公司以疯狂地速度成长。这也给在校的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同学去学计算机专业,不懂点代码感觉都快被时代淘汰。越来越多的学生社团开始讨论创业,不懂创业感觉都不够酷。

因为一切变得太快了,大几届的前辈能给予的建议变得有限。这些“多变”和“不确定性”,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们感到焦虑。尤其对国际学生来说,移民政策的不确定性也为就业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但是,“多变”在我看来,是“机会”和“不同的可能性”。没有人能左右外在的因素,但我们绝对能把握应对变化的能力

去国外念书,不管以后是留在国外还是回国工作,我觉得最大的财富,不是英文能力,也不是大学的名声,而是对陌生多变环境的适应力

适应力有两个层面。一是思维上的适应力,英文叫open-minded,翻成中文叫思想开明,意思就是愿意接受新事物愿意接受变化。二是行动上的适应力,以实际行动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不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而是积极地“做”出适应环境的举动。

今天要分享的,就是我在大学里学会适应、接受不同可能性的故事。

关于选专业

如果你问我大学修的专业是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很惊讶。因为,我不是商学院专业的。

好笑的是,当时选择伯克利,大半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提供两年的本科商学院专业。结果,到了大二,我竟然决定不申请商学院了。

做这个决定,还真不是一时冲动。在之前写过的兄弟会文章里提到过,我在大二第一学期加入了商业兄弟会。在那个学期我向兄弟会的学姐学长咨询选专业的问题。一位我很敬重的学长建议说,其实真的不需要再去申请商学院,因为商学院学的和我在兄弟会学的差不多。如果能把时间花在别的专业上学点别的,会对我将来更有帮助。

在确认了专业并不会影响商科类找实习找工作这个问题后,我就果断决定不报商学院了。把时间花在其他有用的地方,这个点确实有打动到我。

我最后学的是经济和运筹学双学位。经济是个很好打基础的专业。运筹学提倡的是最优化配置,学的都是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的课。虽然运筹学不是个热门专业,却为我今后做科技公司里财务管理和资源配置,以及了解产品的硬技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为这个专业,我还(被迫)学习了人生中第一节编程课,也认识了很多不是学商的同学,总之,开了很多眼界。

当然,分享自己选专业的故事并不是想鼓励大家不要去学商学院。我想说的是,不要被大家认为的好专业所绑架,而是要去分析哪种专业适合自己去学。最优的专业应该既是自己感兴趣的,又是毕业后能帮到自己工作的。作为现实主义的摩羯座,还是很鼓励后者的考量的。尤其在这个多变的环境,很多专业的就业前景都会发生变化,所以需要要有应对变化的心态和执行力。

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自己的故事能给即将面临选专业的学弟学妹们一些鼓励。只要是你觉得对今后有用的,就应该敢于尝试。哪怕以后做的行业并不是你的专业,你也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别人当时你选专业的初衷和最后的收获,相信这些都会是很有用的财富。

关于选行业

跟大多数的学商同辈一样,我在大一大二时最向往的工作是投行咨询四大(简称ABC)。如果在大一的时候问我,会不会想到我今后从事的行业会是科技业。我一定会一脸懵逼地说,我不懂科技,怎么会去科技行业?

万万没想到,大学接触的人事物,将我一步步地引入科技行业。把我从一个对科技一窍不通的外行,变成喜欢研究科技行业的从业者。从为科技公司提供金融服务的乙方,转到了甲方。

我对科技领域的接触,确实离不开大学时大环境的影响。细数一下这几年发生的科技大事件:2009年,移动支付平台Venmo诞生。2011年,最大的求职平台Linkedin上市,第一款阅后即焚社交App Snapchat诞生。2012年,最大的社交平台Facebook上市。2013年,伯克利的外卖创业公司SpoonRocket诞生。。。这些,也只是冰山一角。

相对应的回忆依次是:大学里做的第一个项目竞赛case competition是关于Linkedin IPO;大学里最上瘾的社交工具是Facebook;大学后半段大家开始玩Snapchat;没有了Venmo大学小伙伴们似乎都不能一起出去玩;伯克利校园开始出现Spoonrocket的小白车送外卖。

慢慢的,我发现,科技公司不仅需要会编程的,还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产品经理,运营,销售,售后,财务,人事,也都是科技公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于是乎,留在硅谷进入有趣的科技行业成为了一种可能。

如果你在为未来做什么行业发愁,我想说的是,真的不要担心。照着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向去做,因为你能把握只是当下你能学到的。以后的行业和职业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唯一能把握的还是适应变化的能力。无论世界怎么变,你都会有能力去面对不同的挑战!

关于创新思维

在中国教育体制下出来的孩子(包括我自己),不会很自信地认为自己有创造力。在我上大学之前,如果你问我未来会不会做有创新性的事情,我的回答肯定是,我应该不是很有创造力的人吧,创新应该不是跟我很有关系。

硅谷的文化带给我最有意思的改变,就是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创造力。创造力并不一定要是做像爱因斯坦一样的发明家,或是Elon Musk那样的钢铁侠。对我来说,创造力就是一种创新的思维,一种相信自己可以给社会创造点价值的信念。

很感恩,在最多变的环境下,我在硅谷感受到了这一切。“把握不同的可能性”,应该也会成为影响我未来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理念吧。

下一篇,我会继续分享硅谷系列故事。讲讲追着科技deal跑的投行日子里那些苦逼又好玩的事情。

幕后花絮:两周不更,跑哪去了

给自己制定的每周一更的小目标在2018开年没有实现。因为,在年底休假回国的时候,“幸运”地得了流感。自认为很棒不生病的身体,也难得出现了小状况。所以信誓旦旦要趁回国好好写公众号的念想,只能成为念想。

最近全世界各地都有流感,小伙伴们也要注意身体呀。毕竟,身体好才是奋斗的本钱。

每年回趟家,当只啥事都不做的猪,感觉也蛮好的。在家葛优躺久了,自然就又萌生了不能再继续颓废的念想。这不,我又开始敲键盘更新了呢。

最后就是,送上迟到的新年祝福。祝读者朋友们在2018年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

本文版权为小灏在硅谷所有。

本文动图来自soogif.com,选自《演员的诞生》表情包。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11G0CKY6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