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大数据技术借垃圾分类一双“慧眼”

日前网上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莫过于“干垃圾”、“湿垃圾”……等等了。7月1日起,“史上最严垃圾分类措施”从天而降上海。条例规定,个人混合投放垃圾今后最高可罚200元,单位混装混运最高可罚5万元,而且违规行为还将会列入征信系统,当上海市民尚在惊愕中,北京等另外45个城市的垃圾分类政策已然在路上。

日常生活中,每个类别的垃圾往往包含了各种内容,仅凭经验,人们在分类投放的时候难免会出现偏差。我们现在不是有很牛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先进计算技术吗?能不能用在垃圾分类识别上呢?

对此,曙光公司大数据智能研究院院长宋怀明回答说,在计算机大数据视觉分析领域,目前主要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进行图像分类,分类技术有很多种。

具体到垃圾分类,有两种。一种是单一目标分类,即对整张图片进行分类,为图片给出唯一的分类标签,如单个瓶子的照片——可回收,果核照片——湿垃圾;还有一种是多目标检测分类,是对图片中的多种垃圾进行定位及单独分类,比如一堆垃圾中,瓶子是可回收,废纸则是干垃圾。

“前者在技术上相对容易实现,市场上近期比较热门的几个手机垃圾分类的APP都是使用这种技术;而后者则在生活中更为实用,应用场景更为广泛,但研发难度也更大。”宋怀明说。

其实,现阶段,垃圾分类识别技术的计算产品、算法都很成熟了,难点在于缺乏足够量的训练图片集。由于神经网络算法是一种数据驱动的方法,对训练样本数据量及质量要求较高,数据量越大,识别判断就越精准。宋怀明介绍说,理想状态是每一类垃圾数据集为几万张图片,精准度可达到95%以上。如果图片集数量不足,精准度则会打折扣,这时候曙光的做法是用图像增强技术增加训练数据的量级,以提高识别精准度。

至于识别图片速度,既取决于终端网络延迟,更取决于后端的处理速度及算法复杂度。以“曙光慧眼”举例,即使在光线阴暗、适量遮挡、物品一定程度变形变色等条件下,仍可实现毫秒级快速物品识别。

其实当前,“曙光慧眼”的主要用途目标可不是垃圾,而是人脸。也就是常用的智能视频人脸识别,用于会议签到、刷脸支付、酒店入住、各类门禁等,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会场、车站、机场、学校、地铁、小区、超市、宾馆、企业前台等复杂场景。

那么,成熟的垃圾分类识别技术什么时候才能普及开来呢?宋怀明对此表示很乐观,他坦言,46个城市、几亿人的刚需,市场空间和商业潜力是有多巨大。在此带动下,即使是很复杂的多种垃圾定位分类应用,预计半年内也会成熟并普及使用。

(经济日报 记者:黄鑫 责编:胡达闻)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705A0TKC4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