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隔着一条深圳河,中国香港为何没互联网公司?

维多利亚港夜景

1995年,《攻壳机动队》横空出世,赛博朋克(cyberpunk)似乎找到了比此前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更精准的载体。

然而,同样作为东亚人的导演押井守,选择中国香港作为《攻壳机动队》中未来城市“新港”的原型,而没有选择更贴近这一气质的东京,或许有其独到的考虑。

电影《攻壳机动队》截图

赛博朋克作为科幻的一个亚种,注重于“高科技、低生活”——展现科技尤其是IT高度发达的同时,也着重描写由此引发的社会秩序的消解与剧变。

一说到“社会秩序的消解与剧变”,大家可能会想到近期发生在中国香港的事件。但赛博朋克中的“低生活”,却与“高科技”紧密相连。

怎么理解这一组矛盾?盘桓在“低生活”和“高科技”之间的,是一道垂直落差深不见底的超级天堑:

中国香港是世界上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地区之一,却同时拥有发达国家与地区中最高的基尼系数(贫富差距)。

拥有世界上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却只有不到20%的高等教育普及率。

是世界上人均预期寿命最高的地区,同时也是民众焦虑指数最强的地区之一。

中国香港一度拥有骇人的超90%的服务业占比,制造业占比却不足2%……

影视画面取景于真实的中国香港

在90%面前渺小的2%,中国香港还有什么高科技呢?

如今,中国香港的科技品牌——土生土长的显卡厂商影驰、蓝宝石、映众、索泰的总部还在中国香港,工厂却早已尽数迁出。除此之外,真的就不多了。

最繁华的中国香港中环上空,偶然能看到巨大的PHILIPS(飞利浦)蓝色英文,但这既不是这家荷兰公司的总部,也并不是什么研发中心。中国香港新界沙田有中国香港科学园,地址是科技大道东一号,IT园也遍布中国香港……在中国香港,“科技”二字无处不在,真正给“科技”背书的产品和品牌,却并不多。

搁浅的硅港计划

中国香港科技产业的发展迟缓,很多人会归咎于世纪之交的“硅港计划”失败。

1998年10月,时任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席行政长官的董建华,在施政报告中提出科技兴港,要把中国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议在中国香港兴建名为硅港(Silicon Harbour)的电子技术开发区。

在那个年代,东亚承担欧美国家转移出来的芯片、半导体生产需求正成为主流。中国台湾知名的“新竹科技园”大约也是在同一时期建成。当时有数据表明,该项目到2008年有望为中国香港新增近20万个就业机会和300亿港币的生产总值。

但这一项目却迟迟没能推进,一方面是因为政府在批地上话语权很低,另一方面也因为当时美国限制半导体制造设备向中国香港的出口。加之2000年出现了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的破裂,承担金融职能较多的中国香港更加明显的感受到了相关波动,也留下了更深刻的阴影。

最终的结果我们也都看到了,同一时期出发的中国台湾台积电(TSMC)这些年有多抢眼、是如何频刷存在感的?就连iPhone的处理器都是TSMC里出来的。而同样是OEM大厂,恐怕中国台湾的华硕和宏碁(acer),在PC界的存在感,也要比影驰、蓝宝石一众高出不少。

“硅”没了,“网”呢?

和硅港计划并轨而行的,是新千年前夕史无前例的互联网风口。从前与中国香港一河之隔的小渔村深圳,顺着这张“网”,原地起飞,一举成为中国的科技中心。

但当时,中国香港也并非没有创新能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香港曾先内地一步推出了微信的“前身”Talkbox,却在“腾讯式借鉴”下完败,内地输给微信,中国香港本地输给WhatsApp。

像吧?人家Talkbox可是先诞生的

在距离我们更近的AI时代,著名AI独角兽商汤科技,原本由汤晓鸥带领的中国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团队,后来却选择了扎根深圳。不仅如此,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香港科技大学等高校每年也在向中国香港岛以外的企业、学界输出着海量人才。也许,中国香港并非没有创新能力,而是不具备创新土壤。

有人可能会说,不具备创新土壤?开什么玩笑,中国香港科技大学是亚洲第一大学的常客!真的吗?

中国香港科技大学不输出科技,只输出金融?

一座以科技命名的顶级高校,科技水平到底怎么样?在CSRankings上检索计算机科学(含从AI到可视化在内的所有子专业),时间跨度2009到2019,检索结果,中国香港科技大学排在亚洲第五,国内只有清华北大在港科大前面。

按理说,有这种计算机科学的实力,中国香港又遍地都是IT园,如果中国香港的科技产业不是对等的繁荣,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吧,大量优质的“程序猿”总要就业吧?

我们来看看2015年中国香港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的行业分布情况:

我们发现,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还是集中在商务贸易、行政文职、教育、以及社区服务等几大类。毫无疑问的是,还是Commerce & Industry(工商业)的人数最多,占到了总人数的58.8%。

加上Business Services(商业服务)、Financial Institution(金融机构),更是达到了85.5%,如此一来,既符合中国香港自身一贯商业、金融的定位,也和中国香港90%左右的服务业占比是吻合的。

工程、建筑和技术服务这种在中国香港罕见的“工科项”还是合在一起的,也才占到了11.1%,就连和科技最为接近的“Technical(技术)”,后面也带上了中国香港特色的“Services”(服务),又沦为了服务业。

“认识你自己”

也许,一座城市“高科技”的标签,不一定是向世界“输出”,也可以是“输入”。中国香港虽然自身品牌不多,却一直站在时代的前沿,这当然也是中国香港自身金融的定位所决定了的。

于是,在这里,最新的科技产品和理念,服务的是中国香港金融商业高速运转。

其实细数中国香港的科技计划,除了“硅港”还有“数码港”,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地产项目,只留着“数码港”的名字,告诉后人,中国香港也曾经在这方面努力过。

展望中国香港

对比美国“科技+金融”的模式,中国香港似乎错过了太多机会;英国“去工业化”、片面押注金融、服务业的模式,也已经给世人上了宝贵的一课。

但中国香港依然是“纽(约)伦(敦)港”中的一员,世界三大金融重镇之一。互联网的巨大浪潮在十几年间把沧海变作桑田,中国香港也许错过了很多,但依然留住了“金融”这一把金钥匙。正如时间已经证明世界不能没有制造业一样,世界不能没有金融,将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也不能。

即将建成的粤港澳大湾区,凭着珠三角强劲的科技互联网和制造业,与港澳发达的金融服务业形成重要的互补。中国香港,未来还有无限可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17A0O9CA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