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方升研究:临港新片区背后的超盘手

临港又火了!2003年启动开发的距离上海市中心75公里之远的临港近年来一次又一次的走进大众的视野。

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实验区(洋山保税港区陆域)正式获批。

2018年7月,特斯拉超级工厂落户临港,成为上海改革开发以来最大的一个外商独资的制造业项目。

2019年8月20日上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临港的战略地位被再次提升,正如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权衡所说,如果说设立深圳特区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建设的1.0版,开发开放浦东是2.0版,自贸试验区建设是3.0版,那临港新片区的诞生,可以称为中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格局的4.0版,临港成为中国实施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与支点,临港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但今天我们要讲诉的重点并不是临港新片区,而要将目光投向那位伴随临港一路成长却始终低调的关键人物——临港集团董事长刘家平。

时间回溯到2003年,在推动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发建设临港,随即上海临港新城管理委员会和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而此时从1999年至2003 年均在漕河泾开发公司担任总经理的46岁的刘家平被委以重任,从2003月6月起任临港集团董事长直至今日。

16年过去了,刘家平在这个远离市中心的巨大滩涂地上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曾经芦苇丛生、人烟寥寥的滩涂地上如今高楼林立,产业发展,人英荟萃。

滩涂造城兴产

临港位于上海东南角,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临港离上海市中心距离远,人烟稀少,发展并不是十分顺利,上海建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俞晓光曾说:“2006年我来到临港,车开到临港地区导航仪就显示在海里开。”上海海事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秦立卿也有过相应的描述“2008年我到临港工作,当时马路上还有小螃蟹在爬。”

开发之初临港一无所有。在刘家平的带领下,建设者们围海垦荒、筑堤、固塘、挖湖……持续组织园区配套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在刘家平看来,园区是一个城市经济最活跃的地方,是聚集产业的地方。这是园区的责任。园区要拉动经济,贡献税收,富裕百姓,让城市更美好。”于是便顺着这一思路通过“联合大企业、引进大项目、建立大基地”,在政府支持下,导入大量“体现国家战略、体现上海优势、体现国际竞争力”的优质产业,不断加强园区服务,吸引企业入驻,推动园区内产业的发展和升级。

到2016年9月,临港产业区已经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370亿元(产业投资近1000亿元),引进产业项目230多个,工业总产值保持45%的年均增幅,税收收入保持22%以上的年均增幅,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

2018年10月,备受追逐的明星企业特斯拉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第一家超级工厂落户在了临港,为临港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特斯拉项目的落地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上海固有的人才和金融优势,离不开临港集团的“推手”作用。“我们跟踪特斯拉项目两年多。”刘家平说,2018年政府宣布放宽汽车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才最终将特斯拉项目拿下。项目落地后,临港集团成立了专门的特斯拉工厂项目工作小组,以高起点的规划和高品质的要求满足业主需要,不断推进人才公寓、公租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加紧人才的招聘和引进,提供全方位的产业服务帮助其早日投产。

特斯拉只是多年发展的一个缩影。临港产业区开发之初,就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在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16个重大专项中,临港涉及8个,占了“半壁江山”。商汤科技、积塔半导体、君实生物……一大批明星科技企业的均落址到了临港这个曾经的不毛之地。

项目引进方面,除了注重龙头项目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刘家平也重视产业生态的构建和打造,注意上下游配套企业引进,使得企业之间形成互生共赢的关系。同时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如2015年,临港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搭建了实现产业化的平台,孵化了航空发动机检测、汽车动力总成、燃料电池极板等“五朵金花”项目。

如今的临港,不再是曾经的滩涂之地,已经发展成为产业新高地。上海现在不仅有远近闻名的张江园,还有强势崛起的临港产业区。虽然晚于张江园区11年才启动开发,临港产业区却已经追上了张江发展的步伐,成为上海另一个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公司走向上市

园区的发展某种程度上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企业的壮大靠的确是领导者的胆量和谋略。或许是经济管理专业出生,也或许是早年在漕河泾担任总经理的缘故,受到漕河泾市场化发展思维的熏陶,推动和实现临港集团的上市是刘家平一直的梦想。

随着临港集团业务稳步发展,为了更快更好地做优做强公司,刘家平及其团队制定了“依托资本市场平台”的发展战略。都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3年年底上海市发布了“上海国资国企改革20条”,其中提出了国企加快企业制股份制改革,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这让刘家平激动坏了。正如他曾在一次访谈中说的那样:“国企改革20条”对临港集团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而这个机遇的触发点就是投融资体制的改革。

正当此时,2014年5月初,上海电气集团旗下自仪股份公告筹划重组而停牌,停牌逾7个月后,自仪股份公告宣布,公司拟剥离原有资产和负债,注入预估值28.5亿元的临港投资及其下属公司园区开发业务,自仪股份重组完成后,自仪股份主营业务变为园区开发与经营,临港资管成为控股股东,临港集团则获得公司的控制权。其中临港资管为临港集团新设子公司,主要从事园区开发经营、资产管理等业务,临港资管全资持有临港投资。换句话说临港集团和刘家平敏锐地抓住了机遇,借壳自仪股份实现了公司的上市。临港集团作为上海市国资委系统内惟一一家负责产业园区开发与运营的大型国有集团,多年来却一直苦于没有一家上市平台公司,借壳上市打破了多年来旗下无上市公司的历史,这对临港集团而言是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用刘家平的话说就是,以前因为临港集团是一家专注园区开发的功能性公司,资本结构单一,融资渠道单一,并未将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引入进来。习惯于有问题打报告,缺资源找市长,而现在上市了便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业务发展,实现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

故事并没有就此完结。

在2015年临港集团借壳上市时,首先注入松江、康桥、南桥3个园区资产,在注入时临港集团承诺要在未来5年内将漕河泾和浦江两个园区资产都注入上市公司。2016年6月,集团首次履行上市时承诺,将浦江园区项目注入了上市公司;接下来便是漕河泾开发区的注入,2018年10月,临港集团斥资约182亿元购入了漕河泾开发总公司下属漕河泾园区的园区开发业务资产。要知道,漕河泾开发区是全国开发区的“亩产冠军”,2017年,漕河泾用上海市2.7‰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市3.76%的GDP,开发区单位面积产出达到每平方公里335亿元。此次超级资产重组的顺利完成,对临港集团的意义不言而喻,一方面是加快了上市平台的打造,另一个方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集团内同业竞争问题,加速集团进一步发展。

从近年临港集团的财务数据可以看出,自上市以来,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营业总收入、净利润都在不断增加,临港集团正在按照他所期望的样子不断强大。

实现产城融合

同为上海的园区,张江苦于早期规划的失误导致缺少城市配套,发展总有遗憾,而刘家平提早的意识到了产城融合对园区发展的重要性。

在刘家平看来,园区不仅仅是产业和税收,水泥森林的外表下,应该包裹着一颗有温度的心。园区应该与城市融为一体,增加城市品味,让城市变得更有魅力;应该把人放在第一位,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感受,让紧张工作的人感到舒适;同时应该促进创新创造,增加思想碰撞和交流的机会,让人类创造性思想在这里生长,创造性活动在这里涌流。园区是社区、也是家园。因此,在开发建设园区的过程中,刘家平不断推动产城融合,在远郊区建设医院、学校、公租房,完善各种商业配套,让园区职工享受到不低于中心城区的品质生活。

如今,临港成为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就如同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一样,一个“特”字成为新片区标志,放开购房限制、企业环保审批等等利好政策不断叠加,并且根据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临港新片区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但其他地区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重要载体。”由此看出,临港被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将承载着新的国家使命不断向前,而作为主要开发建设者的临港集团,未来也将拥有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园区是大平台,有多大的胸怀,就有多大的舞台,就会成就多大的事业。16年,他见证了临港平地兴产、滩涂造城,实现了公司由弱变强,走向上市。2018年,他荣膺“2017-2018年度全国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这是对他16年坚守和付出的肯定和称赞。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830A06Y5O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