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趣头条一月上两次《人民日报》:一次被批,一次被赞

一个月内,趣头条上了两次《人民日报海外版》,前一次被批评,后一次被表扬。态度转变之大,背后的深意值得玩味。

8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标题为“切莫轻信‘看个新闻就能把钱挣了‘‘走走路就可以领钱了’‘赚钱APP’真的能赚钱吗?”的文章。

8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话风变了,刊发标题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新兴市场网民优选内容平台”一文。

一见君阅读两篇文章发现,其标题中并没有提及“趣头条”三个字,但文中不约而同都提到了趣头条。

1

8月12日的文章称,多款号称“看新闻就能赚钱”的APP,根本没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新闻”也多为猎奇、八卦等垃圾信息。

文章援引北京某高校大学生小文的话说:自己在玩游戏、刷微博、看短视频时,经常会看到植入的赚钱类APP广告。

“有几次我玩手游,一局结束后游戏里提示看个短视频可以增加经验值,我就点进去了。一看是‘趣头条’的广告,视频里称每天在‘趣头条’上看新闻达到一定时长可以挣零花钱。”小文说。

文章还称,下载这些APP是否真的就能赚钱呢?一些用户使用后才发现,所谓的“赚钱”并没有那么容易,绝非简单看看新闻。

“广告上声称的收益和实际十分不符,第一次注册奖励几千金币,注册后发现几千金币实际还不到1块钱。”下载过某资讯类赚钱APP的小黄对记者说。

根据该平台规定,阅读资讯、观看视频、分享新闻、签到等都可以换取金币。然而,按照兑换原则,用户至少要阅读四五百分钟的新闻资讯或者观看十几个小时的短视频,才能赚取1元钱,进而才能在该APP提现。

“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赚这1块钱,很不值当。有些平台还要累积到一定数量的金额才能提现,1块钱不能提。”小黄说,最终,他选择了放弃这款下载量不错但根本赚不到钱的APP。

除了耗费精力之外,“赚钱”门槛越来越高也是小黄放弃的原因。“起初它会用一些丰厚的奖励让你觉得‘赚钱’很容易,不过后来,随着我的积分越来越多,它设置的任务门槛也越来越高。每天都需要完成许多繁琐且耗费时间的任务,实在令我不能忍受。”小黄说。

不过,完成不了任务并不重要,赚钱类APP早已为用户埋下了另一个“套路”——通过“拉人头”赚钱。

《人民日报海外版》调查发现,许多APP都设置了丰厚的推荐奖励,与看新闻赚钱相比,这种赚钱方式似乎轻松得多。拿趣头条来说,目前在趣头条上邀请一位用户可以得到9元,邀请越多赚得越多,最高可达13元/位。

最后,文章援引专家的话说:赚不到钱才是赚钱APP的实质,而APP利用奖金诱导用户发展下线拉人头的行为涉嫌传销。

2

仅仅过了18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对趣头条态度转变了。

8月30日,该报刊发的文章称,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文化消费能力和需求快速增长,并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特征。在需求带动下,文化消费市场拥抱新技术,涌现出一批新业态和新产品,给大众带来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体验。

该文章还采访了趣头条董事长CEO谭思亮。

“当时,主流产品认为三线以下城市基建弱、没有互联网的氛围,因此没有公司主动为这个区域用户提供服务,这部分用户的需求被忽视。趣头条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市场空白,满足了这部分人群的阅读需求。”趣头条董事长CEO谭思亮说,互联网正在让世界变平,但它本身却“沟壑纵横”。

文章称,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互联网发展并不平衡。相比一二线城市,县城、乡镇甚至村一级的人群,同样存在大量的娱乐、购物、资讯阅读的需求,这是一片有待深度挖掘的“蓝海”。

文章还盛赞趣头条称,近年来,在落实数字乡村建设上,趣头条推出暖阳行动、内容公益和家乡代言人等三项举措。除了直接的资金投入外,趣头条将利用全线产品各自优势,结合多样化广告形式,挖掘贫困地区特色资源,在城镇宣传、文化旅游、农村电商、历史传承、传统工艺等方面,帮助其提高知名度,拓宽收入渠道,增加收入。

文章还指出,7月18日,趣头条启动了“718粉丝节”。接下来,趣头条还将在积分模式基础上推出“积分双向流通机制”,即用户可以将积分打赏给优质的内容或优质的作者,作者也可以把已获得的收益兑换成积分、回馈给用户,让网民更有获得感。

3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趣头条频频登上央媒,质疑的多,赞扬的少。

首先开炮的是《人民日报》。

去年5月3日,该报发表题为“现金诱惑花式推广 人气虽高点赞甚少 平台监管 亟待加强”的文章。

文章称,日前,一批新闻资讯类APP打出“刷新闻赚现金”的噱头,以现金补贴鼓励用户阅读、转发并推荐好友下载,吸引不少眼球,甚至收获了一批“忠实粉丝”。

从签到、分享到每日阅读、推荐好友,用户使用行为被“明码标价”。然而,花样推广、诱导分享也暗藏隐患。有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刷屏之余甚是扰民;有的以蝇头小利,诱导用户分享传播涉黄文章。

记者调查发现,此类资讯类APP内容上多以养生贴士、明星八卦、风水解梦等为主。“全是一些毫无营养没有依据的假新闻”“有意义的文章太少,滥竽充数”……翻看应用下载商店的网友评价,不难发现“刷新闻赚现金”式推广,人气虽高但点赞甚少。

接下来是央视。

去年11月28日,央视《新闻直播间》报道称,部分资讯类平台成违规广告藏身地,报道画面中,减肥、博彩类广告充斥屏幕。

据央视新闻报道,浙江嵊州的小赵在母亲推荐下,一个多月前开始和爱人一起使用趣头条。然而很快就发现看不到什么有价值的资讯。“广告特别多,穿得比较裸露,还有些低俗的视频。”

看了趣头条刚十来天的王某,更是直接将其卸载。“标题看看很新鲜,实际上没啥内容。好多新闻有点胡编乱造。”

《新闻直播间》称,记者浏览了若干类似应用,发现内容上多以养生贴士、明星八卦、风水解梦等为主。其中不乏严重的标题党。

报道援引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的话称,该类资讯平台玩法借鉴的其实是网络游戏模式——很多用户痴迷的并非游戏本身,而是游戏借助每日任务所建立的固化模式,使用户形成使用习惯。

新华社后来也加入了。

今年5月14日,新华社在《号称“看新闻能赚钱”,真相原来如此》的报道中点名批评趣头条、淘头条、闪电盒子、小鸟看看、蚂蚁头条等多款号称“看新闻就能赚钱”的APP,根本没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新闻”也多为猎奇、八卦等垃圾信息。

报道称,所谓的“看新闻能赚钱”大多只是广告噱头和套路。这些APP大多打着“注册或登录就送几千个金币”的广告语吸引用户下载。而不少用户注册后发现,所谓的高额金币折算成现金也就几毛钱。而且需要累积到一定额度才能提现,提现时还会面临种种套路。

报道还称,这类APP还存在过度索取用户权限、更改手机设置等问题。多款APP要求用户必须允许读取地理位置和通讯录信息才可以打开。

更重要的是,新华社称,趣头条打着信息分发的旗号,本质上都是游走于灰色地带,收割着三四线城市的流量红利。其以高额返佣诱惑那些缺乏足够抵抗力的三四五线普罗大众,在一片红海的移动内容分发市场,硬生生以后来者的身份,实现了快速崛起。

4

2018年12月26日,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品牌论坛在京举办。来自全国政、商、学届共300多人参会,趣头条与宜宾五粮液等一起入选了“2018年度中国品牌案例”。

今年初,由新华社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新兴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大会”在成都举行,趣头条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深度参与合作主办。

此次大会上,新华社与趣头条等16家大数据公司共同发布智能大数据协作平台,趣头条的核心竞争力获得认可。

有媒体称,趣头条接连获得中国两大权威央媒机构认可,是其上市以来不断改进内容和改善品牌形象的重要成果,也算是对之前批评声音的一种无声的回击。

上一篇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903A0491D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